《野望》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10:56

野望原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野望赏析

【赏析1】

王绩的《野望》在唐诗的星空中似乎并不耀眼,却是所有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也每为文学史家提及。它的特点在“野”,一是内容的“野”,以野人身份写山野的闲居和景物;二是形式的“野”,以散文的笔调写闲居无聊的心情。首尾四句全是寻常口语,中间两联也不着偶句痕迹,风神散朗,格调清新,几近天籁之音。自齐梁以来,崇尚骈俪文风,追求一语之巧,一句之工。而王绩的《野望》以淡雅天然的语言写真实古朴的环境与心情,不啻幽谷清泉,山间闲花,野趣逸兴,令人耳目一新。袁行霈先生以为这是“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我倒觉得不如说摆脱齐梁小蛮腰金莲步的束缚,更换魏晋人的宽袍大袖,别有一种独来独往的潇洒风度。比如饮食,大鱼大肉吃腻了,蔬菜野菇便觉得清爽可口;比如穿衣,绫罗绸缎穿腻了,布缕麻衣便感到得体合身。诗的语言和旋律过于整饬会显得呆板,过于雕饰会感觉俗气。王绩的《野望》好在本色、率真、自然、朴素,更难得的是诗中有一股飒爽之气、飘逸之致与疏朗之美,比齐梁间诗多了一份豁达与狂放。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王安石的“拗体”,都具有鲜明的散文化特征。王绩的《野望》的散文化写作,上承魏晋,下启唐宋,便具有了“文学史的意义”。

《野望》最精彩的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气势阔大,风格遒劲,使人联想起王绩的侄孙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从造句角度分析,“树树”“山山”是全称谓叠加,与“秋色”“落晖”构成一幅秾丽的秋山夕照图,又用“皆”“唯”作无条件排除,大自然的威严君临一切,令人敬畏。不久前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去山西大同,途经长城“杀虎口”,正当夕阳西下,炽烈的阳光把远近的群山涂抹成彩釉,路两旁的高树在秋风中摇曳,陡生寥廓之思与肃杀之感。遥想一千五百年前,这一带山高树密,地广人稀,王绩到此,彷徨依违,徙倚不安,自然不会有好心情。王勃有一首题作《山中》的五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与本诗意境相近,乃真传一脉,王家双珠树。

王绩并非真归隐,从诗中徙倚不安的状态看,他对仕途颇为留恋,心境是沉重而压抑的。眼前牧童与猎马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世界。为什么“相顾不相识”呢?与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乡偶书》)似乎是同一感慨,但贺是真隐,心甘情愿;王是假隐,心犹未甘;贺是自我调侃的玩笑口吻,王是生疏孤独的失落心态。“采薇”云云,借用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食野菜的典故,只是说说而已。王绩似乎没有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的田园居,也没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的好心情。他的“采薇”怀想,只是出于无奈。中国古代的隐士大都不必为生计发愁,否则便与田夫野老无异。王绩既不愿又没有条件做隐士,也不愿做野老,便只好做酒徒,到醉乡去做黑甜梦了。

(方牧)

【赏析2】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袁行霈)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