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原文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赏析
这组诗一共五首,这是第四首。题中的“严郑公”就是严武,广德元年(763)封郑国公,故称。严武是杜甫的朋友严挺之的儿子,对杜甫来说,是所谓的“忘年之交”。肃宗上元二年(761)十二月,严武为成都尹。次年七月代宗召严武还朝,杜甫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有《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赠之。杜甫正要回成都的时候,听到徐知道据成都叛乱,便避难于梓州、阆州等地。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陕谋生。二月,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同题第一首尾联云:“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看来在严武第二次赴任成都之前,是有书札邀请杜甫以佐戎幕的。
这首七律的前两联,是设想回到成都重新整理草堂的事。大意是说:自离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我离开草堂时,自己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当时才“大抵三尺强”(《四松》),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有万竿亦须芟除!颈联两句中,“千尺”“万竿”都是夸张,此乃诗家语,为迁就对仗而为之,读者不可认真。清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说此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它们“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都说是个中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说明杜诗寓有深刻的哲理。其实,这都是后人读诗的体会,作者恐无此原意。犹如宋代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后人认为有“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的哲理。这和杜诗一样,都是后人的发挥。
后两联中的“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中书、门下省的官员称“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故称。“金丹”,烧炼的丹药。“三年”,自宝应元年(762)七月与严武分别,至广德二年(764)返草堂,前后三年。“空皮骨”,只剩皮包骨头。“行路难”,古乐府有此曲,表达为人处世的艰难。“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是说自己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两句诗作者自诉穷老,希望得到友人的照顾。这才是这首诗的本意,抑或说是“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的本意。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两句“语涉陈腐”,是有见地的。这两句确实不够灵动,在诗中显得呆板。但这是当时作为一介穷儒的杜甫对友人说的心里话,读者不可以阿谀论。“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是说兵祸频仍,避乱他乡,囊内空空,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古乐府有《行路难》,今曾身经,方知世路艰辛,这才是真正的“行路难”啊!末句一声长叹,道出诗人无限的感慨。
(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