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原文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秦州杂诗赏析
唐肃于宗乾元二年(759)秋,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离开长安,辗转远游,第一站即是秦州(今甘肃天水)。此诗在《秦州杂诗》中原列第七。由于此前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直言为肃宗所不喜,因而被借故贬到华州,此次弃官漂泊秦州之作,虽是写景物,仍寄托有个人强烈的乱世忧思。
首写地形。秦州地处渭河上游,四面有六盘山及其支脉陇山等环绕,是唐代的边防重镇。“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出绵绵群山的苍莽高峻、而秦州孤城则僻处于闭塞幽谷之中的形势,二者适成对比,险要之情立出,故清沈德潜评为“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集》)。
次写景物。塞上风云变幻、日月盈昃,在诗人眼里都具有诗情画意。“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边塞特有的景象:高空的浮云正在缓缓移动飘出关去,并不因为低处无风而淹留;东天的月亮已经高悬在关口的上空,并不因为天穹尚未黑尽而掩盖其光辉。云月不管人间的征伐之事,亦不管敌我疆界,自在而悠闲地去留无意、出没自如;而困处于孤城中的人除了开门见山外,目所能及的也就只有天上的闲云孤月了。此二句继首联的全景式扫描之后,进一步写出边关的荒凉景象,但并非单纯写景;因其时正当安史之乱和吐蕃侵扰,敌情难料,兵燹随时一触即发,这荒凉的边关所见,在诗人饱含边愁的眼中也就蒙上了一层紧张气氛。
再写战事。用了两位汉代使臣的故事来和目前的形势作对比:一个是苏武,他出使匈奴被囚十九年,坚贞不屈,归国后,担任“典属国”(官职名,负责外交事务,具体处理同周边属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楼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小国,汉代曾联合匈奴、龟兹杀害汉使官,抢掠财物。傅介子请为使者赴楼兰,斥责楼兰王的挑衅行为,并设计斩杀之而另立国君。归国后以功封义阳侯。这是两位在处理边衅中为国争了光的人,杜甫提到他们,无疑是以古观今。然而今非昔比,江河日下,盛唐时代,王昌龄发出过“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的豪言壮语,唐代诗人祖咏也表达过“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的壮志;但而今苏武、傅介子安在?不但发生过“属国归何晚”即外交使臣被羁未归的情况(比如,趁安史之乱袭取陇右、河西的“西山寇盗”吐蕃,就曾扣留过唐王朝的使臣李之芳、崔伦),而且“楼兰斩未还”,对边衅已不能有力地解决。此联借古人建功的典故写唐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军事和外交的失利,为盛唐的急剧衰落不胜感叹,同时隐含对吐蕃开启边衅的担忧。
最后的结尾是极为沉重的:“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面对眼前的衰飒荒凉,只要一想到秦州以外一定是望不断的烽火烟尘,战局堪优,就会联想到唐王朝的衰败,杜甫深忧国运,不禁为之痛心疾首、眉宇难舒。这里虽然加进了诗人的想象,但合乎实际,把境界扩大到秦州之外的整个西北边防线,增强了“衰飒”的依据和“摧颜”的力度。
此诗基调悲壮,内涵深厚:首联雄浑大气,尽显孤城气氛;颔联有一种边地特有的凄清之美,为写景中的奇句;颈联以古观今、以虚喻实,典故用得十分贴切;尾联表达了作者深广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情景交融,结构严谨,如果视之为边塞诗,当属其中的上乘之作。
(黄宗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