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原文
述怀
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牗。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臾。
述怀赏析
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兵破潼关,携家在白水的杜甫逃难,经华原县、三川县而至鄜州,寄家羌村。八月,只身赴延州(延安),投奔已经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为叛军所得,被送回长安。肃宗至德二年(757)二月肃宗进驻凤翔。四月,杜甫由长安逃至凤翔。五月,授左拾遗。这首五言古诗,就是杜甫在凤翔的思家之作。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由开头至“未忍即开口”为第一段。从“寄书问三川”至“郁结回我首”为第二段。由“自寄一封书”至篇末为第三段。
第一段中有几点不能放过:一是“妻子隔绝久”。从安禄山破潼关到杜甫写诗时,将近一年,故云“隔绝久”。此句是一篇之主,以下各句都由此生发而来。二是“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陶渊明“孟夏草木长”(《读山海经》其一),杜甫逃至凤翔是在四月,故曰“今夏”。只有“草木长”,才容易逃脱。“得西走”的“得”字,是很有分量的字眼儿。三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两句是说朝见皇上,也顾不得自己的形象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杜甫要见唐肃宗的急切。清申涵光说这两句“一时君臣草草,狼藉在目”(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由这两句也能看出杜甫逃跑路上的艰难,所以才有下文:“亲故伤老丑。”四是诗人想要探家,但又“未忍即开口”。为什么呢?因为“流离主恩厚”。为报效皇上,也就顾不得家了。
顾不得家并不意味着不想家,由此有了第二段。第二段是说,自己既然不能分身,只好写信了,写信又得不到回信,故多想象揣测之词。诗中的“三川”在鄜州,杜甫的家居所在。下面的话是说:近来听说,那里的人同时遭难,叛军残酷杀戮,鸡犬不留。如果到了这个程度,不知破茅屋里,还有没有一个人剩下。如果这样,妻子的骨头也会在松树根旁撑柱狼藉,但愿她尸骨未朽,好让我回去收拾。怎能叫人不作此想:这年头儿还有几个人能活着?要想全家团聚,岂非梦想?想想耀武扬威如猛虎般的叛军,真叫人心绪难解,摇头叹气。杜甫在这里“瞎想”,但作为一个身经离乱的人来说,这种感情是何等的真实!
第三段是由目前的寄信,想到去年的寄信。恐妻子尽亡,自己成为一个孤独的人。“十月后”,是说已经过了十个月之久,不是说这年的十月,因为这年的闰八月杜甫已经回家了。“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二句写心理矛盾,非常深刻,非常真实。消息不来,还有个万一的想头;消息来了,很可能希望变成绝望,所以“反畏消息来”。唐宋之问《渡汉江》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杜甫的诗句,与此同一笔意,而语气更加悲凉。唐代诗人,大多以汉拟唐,“汉运初中兴”就是“唐运初中兴”。当时长安、洛阳尚未收复,故云“初中兴”。最后四句说:国家已有起色,自己又爱喝点儿酒,如果妻子都在,那该多好啊!但是细想,这可能是一种奢求,说不定我已经变成一个孤独的老头儿了!
这首五言古诗用的“赋”的手法,所谓“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宋朱熹《诗集传》)。看似平平,实则有国有家,有声有泪,不经丧乱,难有此语。此诗重在思家,但是“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两句,即见杜甫人格之伟大!
(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