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原文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九首赏析
《出塞》《入塞》是汉乐府古曲,属横吹曲,是由北狄传入的在马上演奏的军乐,乐器为胡笳、鼓角之类。音乐失传,今日无法准确描述该类乐曲的演奏情状,仅从文献中略可窥见一二。《晋书•刘隗传》记载,刘隗子刘畴在晋末避乱于坞壁(战乱年代民众筑以避难的堡垒),不知为何被一百多胡商包围,意欲加害,刘畴以胡笳吹《出塞》《入塞》曲,“以动其游客之思”,众胡商被乐曲打动,垂泪而去。由此可推测该曲的情调一定是悲凉而惹动思归之情的。
到了唐代,汉乐府的音乐消亡已久,人们使用乐府旧题写作的是一种拟乐府性质的诗,属文人案头文学。《出塞》《入塞》一类题目,往往被用来写作边塞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态、语感离汉乐府已远,是典型的盛唐七绝。杜甫则又不同,他擅长的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古题仅《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却自出机抒,用古题写时事,别具一格。
《前出塞》九首,全为五言古体,大约作于天宝末年。组诗形式,借一位从军十余年的十卒之口,叙天宝年间唐玄宗不断在西北边疆用兵、开边黩武之事。虽写时事却深得汉乐府古朴悲凉之意。
此处所选为第六首,以议论见长,核心为“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通过战士之口表明了诗人反对黩武开边的态度。
前四句像是当时军中流传的歌谣,两个“当”,两个“先”,组成排偶句式,总结战场经验,口语化,极拙朴,却独具一种拙之美,语感也最接近汉乐府,清人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然而从整篇看,这几句谣谚只是下文的铺垫。后四句才道出全诗主旨:“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战争的目的不是杀伐屠戮,而是消灭战争,固守边疆。“杀伤”是不得已而为之事,存此不得已之心,就是仁者之心了。杜甫并非极端的和平主义者,不反对一切战争。但战争必有杀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战场上每一个牺牲者的家中都有翘首盼归的父母妻儿,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痛是最大也最持久。因此,在诗人中的儒者杜甫看来,兵者凶器也,使用一定要有“度”,止戈为武,只要能制止侵略,捍卫自己的疆域与人民,就不应多动兵戈,尤其不能为了满足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而穷兵黩武,正如《前出塞》第一首所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可见这组诗是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的。
诗是形象思维产物,不宜多发议论。杜甫此诗纯以议论为主却不显枯槁,一种仁厚之心由内向外,自然动人,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周易•文言》),此之谓也。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