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09:44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赏析

杜甫这首诗是一份求职书、自荐表或请托信。

唐代不仅以诗取士(诗是科举的重要科目之一),而且以诗投赠,以诗会友,以诗代柬,以诗题壁……诗的应用价值在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当时显著的历史文化现象。天宝七载(748),杜甫三十七岁,他两次到长安应试,首尾已经十三年。求职应试如今也是热点,请托也未能免俗。在唐代除科举外还有推荐与应诏(特招)一途,更有干谒捷径,即向有权力有名望的人送名片送诗文(也可能送礼),以期得到赏识与引荐。李白《报韩荆州书》也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白居易当年投诗顾况,与他少年及第,不无影响。可见这是普遍的风气,不必鄙薄。杜甫三十岁结婚,此时已有一双儿子,膝下嗷嗷待哺。他一无田产,二没有经商,三不能躬耕陇亩,况且“长安居,大不易”,不请托求荐,谋求一官半职,领取微薪薄俸,能活得下去么!韦济官为尚书左丞,正四品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对杜甫比较赏识。“丈”是对长辈者的尊敬,“奉”表现敬意。此前,杜甫已有《赠韦左丞丈济》一诗,这是再次寄赠。或已有某种知己之感,故在赠诗中吐露心曲,态度不亢不卑,可谓得体。

全诗其二十二韵四十四句,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八韵,开头“纨袴”两句自然是牢骚,不平则鸣。写诗作文都需要有文势气脉,气脉聚于开篇,文势自然不凡。以下十二句是杜甫向韦济略述自己的特长、经历与志向,这也是现今求职书必须填写的内容,否则又怎能得到赏识和聘用?杜甫在诗中说自己早慧,二十四岁即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见过大世面;他读书多,诗赋写得好,一些名人都愿意与他结识;他的最高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些完全符合儒家思想对于人才的要求。虽然口气较大,但都是事实。对照他晚年在夔州写的自述生平《壮游》:“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还是有所节制。这一层是很重要的铺垫,显得气脉充畅,文势旺盛。

第二层六韵,诉说当前的困顿窘境。杜诗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晚年尤其老辣,这首壮年写的诗已肇其始。从“立登要路津”到“旅食京华春”,不啻从云端跌落到谷底。“朝扣富儿门”四句有人以为是杜甫自污,未免过于寒酸。甚至说“早上敲打富豪人家的大门,受尽纨绔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地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这成什么话?须知诗与文的表述方式与语句诠释是不同的,文重记实,一般可从字面解读,而诗则重比兴寄托,不宜望文生义,字字坐实。曲解好诗,唐突古人,莫甚于此!按诗的语言环境,这四句不过是说杜甫在长安求职与贫困。“朝扣”与“暮随”是描写在求职中过日子;“残杯与冷炙”是形容贫困,甚至缺乏柴薪。这四句写得很低调,很卑微;后四句却又写得很矜持,很自尊。天宝六年朝廷曾举行一次特科考试,因为李林甫谎称“野无遗贤”,竟无一人录取,杜甫也不例外。“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诗中却以鲲鹏自喻,只不过是偶然失飞失游而已。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此时的杜甫显然已动了感情,十三年旅食京华的种种委曲与辛酸一齐涌来,心情激荡,不能自已。但他又很要强,困顿而不委顿,仍保持一份希冀与自尊。这样,文势起落跌宕,气脉盘曲迂回,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已具显著表征。

第三层八韵是全诗重点,也是杜甫写作此篇的主旨,含蓄地向韦济说出求助的本意。首先是感谢韦济推荐他的诗作;其次是希望韦济能像西汉王吉对待贡禹那样提携他(用“王阳在位,贡公弹冠”典);又说自己已无法忍受像原宪(孔子弟子)那样贫困,虽然心里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徘徊彷徨;再说如今已有了离开长安的打算,“入海”、“去秦”用《庄子•列御寇》与《史记•李斯列传》典,却看不出是用典;又说,对长安还心怀留恋,何况尚未回报韦济一饭之恩……这一路写来,几乎是两句一转,曲折迤逦,往返盘旋,文势跌宕,气脉流转,催人泪下。最后两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是全篇文势气脉的穴结与放大,是杜甫胸中丘壑的全面呈现。正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所形容:“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龙岂池中物?其奇情壮采与豪宕英伟之气把当时的穷酸与腌臜一扫而空,为杜甫长安时期的一段心路历程作了小结,也为中年杜甫留下一幅令人难忘的自画像。

(方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