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原文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②坼(chè):分裂。
③乾坤:指日月。
④字:指书信。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且多病。有孤舟:谓水上漂泊,只有以舟为家。
⑥戎马:指战争。
⑦凭轩:倚楼上栏杆。涕泗:眼泪曰涕,鼻涕曰泗。
【译文】
从前就听人说过洞庭湖辽阔,今天我终于登上这岳阳城楼。当年吴楚被分割成东南两地,日月星辰竟在这里昼夜沉浮。亲朋故旧一点也不知道音信,年迈多病伴我的只有一叶小舟。北边关山战火至今还未停息,靠着轩窗我止不住热泪涌流。
登岳阳楼赏析
【赏析1】
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从夔州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望着眼前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赞叹;联想到自己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晚年生活以及动荡不安的局势,诗人又感慨万分,因而写下了这首意蕴深厚的名篇。
首联围绕“昔”、“今”展开,给全诗营造了浩大的氛围。杜甫少时就决心游遍名山大川,并曾先后游历过吴、越、齐、赵。对天下名楼岳阳楼,诗人更是倾慕已久。怎奈天下动荡不安,自己漂泊不定,时至今日,才得偿所愿。所以诗人通过“昔闻”与“今上”的强烈对比,抒发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心情,并隐隐表达了其壮志难酬之意。
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浩瀚、壮观的景象。广阔的洞庭湖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在湖面上漂浮。仅仅几个字就逼真地刻画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水势。“日夜浮”三字,表达含蓄,寓情于景,隐含了久久漂泊不定的生活境遇。“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坼”,分裂。
颈联写出了诗人自己窘迫的生活状况: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伴,四处漂泊,隐隐有怀才不遇之感叹。晚年的杜甫,依然居无定所,只能“以舟为家”。因为与亲友失去了联系,只好自己孤身一人泛舟飘零。处境之凄凉,内心之伤痛,感情之愤怨,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尾联写出局势的动荡,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怨。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但却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因此,在岳阳楼上,望见关山以北依然战事频繁、兵荒马乱,诗人不由热泪纵横。最后两句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情调悲壮,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
【赏析2】
岳阳楼,唐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濒临洞庭湖。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岁暮登楼而作此诗。这首诗意境开阔,可以从中看出诗人的胸怀。诗的前两句写到“昔闻”、“今上”,似乎是要写登临的喜悦。接下去也写了洞庭湖的壮阔。但这并非诗人的本意。第五、六句写出了到此登临的原由——借登临寄托一种心情。最后两句直写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跟前面的叙述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诗人登岳阳楼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了。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