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翻译赏析-崔颢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06:27

黄鹤楼原文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历代屡毁屡建,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黄鹄(鹤)矶。

②“昔人”句:据《齐谐记》,仙人子安曾骑黄鹤过黄鹤山,楼因此而建。

③鹦鹉洲:在今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汉末,黄祖为江夏(今武昌)太守,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鹦鹉赋》,洲因此得名。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座空空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天近黄昏不知道家乡在哪里,看江面烟波茫茫更使人烦愁。

《黄鹤楼》古诗翻译赏析-崔颢作品

黄鹤楼赏析

【赏析1】

该诗内容为吊古怀乡。登上黄鹤楼后,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该诗的出色。

黄鹤楼的得名缘自其位于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的地理位置。《齐谐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中又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诗人从楼名的来历入手,从传说写起,由怀古进入写景,又从中引发乡愁,场面宏大,情思悠长。

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赏析2】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曰:“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李白曾模仿这首诗作《鹦鹉洲》及《登金陵凤凰台》,严羽《沧浪诗话》甚至不无偏激地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对它的推崇。这首诗织入神话传说,抒写由怀古人而不见的惆怅,又转到对异乡风物思念故土的愁情,一气转折,舒卷自如,格调苍莽高远。

《黄鹤楼》古诗翻译赏析-崔颢作品

【诗人名片】

崔颢(约704~754),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中进士第,曾任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初年,任太仆寺丞;天宝中期,任司勋员外郎。他长于写诗,才华横溢。《旧唐书·文苑传》中,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重。但他宦路坎坷,一生不得志,只得遍游江南塞北。其诗歌内容、风格多样,写男女之情则几近轻薄,状戎旅之苦则风骨凛然。其出名较早,诗歌流传甚远。

《黄鹤楼》古诗翻译赏析-崔颢作品

更多崔颢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