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九怀·株昭》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06:06

楚辞·九怀·株昭作品原文

楚辞·九怀·株昭

王褒

悲哉于嗟兮!

心内切磋。

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

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

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

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

蹇驴服驾兮,无用日多。

修洁处幽兮,贵宠沙劘。

凤皇不翔兮,鹑鴳飞扬。

乘虹骖蜺兮,载云变化。

鹪䳟开路兮,后属青蛇。

步骤桂林兮,超骧卷阿。

丘陵翔舞兮,谿谷悲歌。

神章灵篇兮,赴曲相和。

余私娱兹兮,孰哉复加。

还顾世俗兮,坏败罔罗。

卷佩将逝兮,涕流滂沲。

《楚辞·九怀·株昭》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楚辞·九怀·株昭作品注释

【注释】

(1)切磋:古时加工骨器称切,加工象牙称磋。这里比喻内心悲痛极点。(2)款冬:植物名,菊科,多年生草木。百草中此花最先开,虽冰雪下也生芽,所以叫款冬。(3)随和:即隋侯之珠、和氏之璧。(4)厉御:积极进献。(5)顿:废。太阿:古代宝剑名,也作“泰阿”。(6)坂:山坡。蹉跎(cuō tuó):失足,摔倒。(7)沙:抚摩,引申为亲近。劘(mó):迫近。(8)鹪䳟:凤凰。(9)步:缓行。骤:疾走。步骤:引申为缓急、快慢。(10)骧(xiāng):马抬着头快跑。卷:曲折,引申为险峻。阿:大陵,高山。(11)赴曲:乐曲齐奏。(12)孰哉复加:指天下欢悦,亦不能过此。(13)坏败罔罗:不再使用各种优秀人才。(14)佩:原指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这里指代衣服。卷佩:收拾行装。(15)滂沲:同“滂沱”。

《楚辞·九怀·株昭》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楚辞·九怀·株昭作品译文

【翻译】

可怜啊我心中多么悲伤,满腔愤懑使我痛断愁肠。

款冬在严寒下生长开花,百草根茎却又受到损伤。

瓦器石头作为宝贝进献,隋侯珠和氏璧抛弃一旁。

受到重用是钝挫的铅刀,认为太阿不利没人肯要。

千里马疲惫地垂下两耳,爬到半山坡上失足跌倒。

跛脚毛驴驾在车的当中,它能够拉车的时候很少。

清白廉洁得到恶劣处境,权贵宠臣却能亲近国君。

凤凰不能上天自由翱翔,鹌鹑鴳雀却可到处飞扬。

我要乘驾虹霓外出远游,车上载着彩云变化无常。

我命令凤凰在前面开路,叫青蛇在后边紧紧跟上。

向着桂林或慢或快前进,马儿昂首越过险峻山冈。

山丘欢乐起舞迎接着我,溪谷流水潺潺慷慨悲歌。

众神写出了美妙的诗篇,弹奏琴瑟五音相互应和。

我默默地感到非常愉快,天下何处会有这种欢乐。

回头看看人间世俗生活,废弃仁义社会一片混浊。

我将收拾行装远远离去,但是思君念国涕泪太多。

(黄寿祺、梅桐生 译)

《楚辞·九怀·株昭》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楚辞·九怀·株昭作品赏析

【赏析】

这是《九怀》中的第九篇,题为《株昭》。株为“诛”之借,引申为责让之意。昭即明显、醒豁。株昭,即昭责,公开批评世道昏暗,是非颠倒,感叹“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抒发世无知音之悲。

全篇可分为三段。从开头至“凤皇不翔兮,鹑鴳飞扬”为第一段。以“悲哉于嗟兮”一声长叹开篇,直接抒发了“心内切磋”、愁肠百结的苦闷,为全篇奠定了悲愤激切的基调。接着通过六对意象的比较,突出楚国忠佞易位、黑白倒置的现实,回答内心痛苦的原因。这六对意象又分为两个系列,一是款冬、瓦砾、铅刀、蹇驴、贵宠、鹑鴳,一是百草、随和、太阿、骥、修洁、凤凰,颇有“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之义,不仅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而且借代象征,形成体系。所以王逸注楚辞时,不译喻体本意,只注出比喻、象征之义,如注“瓦砾”为“佞伪愚戆”,“铅刀”为“顽嚣之徒”,“蹇驴”为“驽钝之徒”,而注“随和”为“贞良君子”,“太阿”为“明智忠贤”,“骥”为“雄俊”,“凤凰”为“贤智”等,虽太指实,但大要不失其本旨。其实,这两个系列的意象,不仅不必一一注出本意,而且不必一一指出各自的喻义,而要从象征体系的高度去理解。前者喻指佞伪、顽嚣、驽钝,却贵宠、盈国、得志、横行;后者喻指贞良、雄俊、明智、修洁,却遗之山泽,居之陋侧,得不到重用。屈原希望有“举贤授能”的人才政策,而现实恰恰相反,怀瑾握瑜、志存高远者却遭谗被疏,屈心抑志,怎能不愁思愤懑、激奋叹息呢?这段代言直接源于屈原作品,如《涉江》之乱所揭示的“阴阳易位”,《怀沙》所批判的“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对比之下,王褒的这篇《株昭》既有继承、融合,又有自己的构思与风格。

从“乘虹骖蜺兮”至“孰哉复加”为第二段,写“我”去俗远征,表现自己对美好理想的不屈追求。首以比喻写仪仗,鹪䳟、青蛇,各为所用;次以对偶写行程,桂林、卷阿,言其遥远;再以拟人写心情,翔舞、悲歌,既承上“于嗟”,又启下“娱兹”,过渡自然,终以夸张写异域之乐。这一段的理想境界与第一段的丑恶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又不是纯客观描述的平行比较。如第一段写忠佞易位,但第二段没有写忠贤得路,只是从主观情绪上形成两极对比,而且在方法上也有变化,前为直陈、哭诉,而后为渲染、虚拟,既遥遥相对,又别开生面。理想的光辉反衬出现实的黑暗,而丑恶现实又是产生理想的客观基础。“我”在这个现实中感到一筹莫展,痛苦伤感,但没有放弃追求,消极随俗,而是骇世惊俗,执著求索。更可贵的是,“我”又不仅仅沉浸在理想中自慰自乐,而是在追求理想时不忘记严峻的现实。所以第三段(最后四句)写“我”乐极生悲,从心旷神怡的极乐世界直面冷酷的人生,而这“败坏罔罗”的混浊又坚定了“将逝”的念头,但思君念国,为其本性,一想到远逝另择,就情不自禁地涕泪交流。因为屈原的伟大不是单向的,而是体现在不随从流俗、不放弃理想、不离开故国几个方面上,而正是这些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可见王褒在“追悯”之中,颇多体悟,达到了“作赋骋词,以赞其志”的目的。回过头再看全篇起句的“悲哉”之叹,我们就可以体悟到与“涕流滂沲”的层次区别,开头是因忠佞错位、心志怫郁,而结处是有出路却不愿,若不走又无望,从而把矛盾、痛苦、悲伤推到高潮。“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泪流满面,浸湿青衫,则是极度痛苦的表现。这滂沱之泪,容易使我们想起《离骚》中的叹息掩涕、余襟浪浪,使我们感到王褒确为屈原的异代知音。

(周建忠)

更多楚辞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