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原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①幽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一带。幽州台:即蓟北楼,为战国时燕昭王招贤纳士时所建,原名黄金台。歌:古诗的一种体裁,有短歌和长歌两种。
②“前不见”两句:作者登古台远眺,一片苍茫,前不见古代明君,后不见有匡扶社稷、济世利民的贤士,所以发出知音难觅的叹息。
③怆(chuànɡ)然:伤感的样子。涕:泪。
【译文】
前不见古代圣君豪杰,后不见当今明主贤人。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登幽州台歌赏析
【赏析1】
此诗感情充沛,语言风格稳重有力,是公认的传世名篇。陈子昂素有宏图大志,且才学能力俱佳。此诗是诗人于蓟北楼上所写的七首诗中的一首,是诗人感时伤怀之作,意在抒发因仕途艰难而产生的挫败、不甘之感。
前两句横贯古今,气势宏大。“古人”专指古时能够选贤任能的帝王,例如战国时代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礼遇田光等人的燕太子丹等。但诗人又叹“后不见来者”,感叹从前的明主已成往事,而后世却难见可与其媲美的明君,足见心中苦闷。
后两句直抒胸臆,独自登高远眺,天地宽广,宇宙无限,对比之下,诗人自叹如此渺小孤独,不禁潸然泪下。
此诗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魏晋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一扫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在诗坛上具有拓疆开路的功劳。它营造出的艺术意境雄浑开阔,使得诗人的形象更加鲜活动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阔达的艺术画面。行文短小精悍,但情感深厚沉重,音律上多变又不显凌乱,是难得的千古名篇。
【赏析2】
这首短歌,作者在仰望浩瀚的苍穹时,面对时空高唱出时不与我、壮志难酬的孤愤,振聋发聩,极富感染力。全诗沉雄悲壮、苍劲慷慨,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一股新气象,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诗人名片】
陈子昂(约659~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家世显赫,年少时便以行侠仗义闻名,为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后刻苦攻读,学识极高,二十四岁举进士,官擢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敢于直言进谏。当时的武周王朝实行酷吏制度,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他多次上书劝谏,但始终没有效果,还因此遭到贬黜甚至入狱。曾两次随军征讨契丹,任军事参谋。因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仕途坎坷,圣历元年(698)以照顾老父为由辞官归隐。居丧期间,被权臣武三思陷害,含冤入狱,死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