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日自房州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原文
正月十二日自房州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
陈与义
久谓事当尔,岂意身及之。
避虏连三年,行半天四维。
我非洛豪士,不畏穷谷饥。
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
造物亦恶剧,脱命真毫厘。
南山四程云,布袜傲险巇。
篱间老炙背,无意管安危。
知我是朝士,亦复颦其眉。
呼酒软客脚,菜本濯玉肌。
穷途易感德,欢喜不复辞。
向来贪读书,闭户生白髭。
岂知九州内,有山如此奇。
自宽实不情,老人亦解颐。
投宿恍世外,青灯耿茅茨。
夜半不能眠,涧水鸣声悲。
【注释】
当尔:应当这样。
四维:旧称天有四维,故天能不坠。《淮南子·天文训》:“东北为报德之维,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作者自东北方趋西南方避敌,故称“行半天四维”。
洛豪士:康骈《剧谈录》:“唐乾符中,洛中有豪士,承藉勋荫,锦衣玉食,极口腹之欲。尝谓僧圣刚曰:‘凡以炭炊饭,先烧令熟,谓之炼火,方可入炊;不然,犹有烟气,难餐。’及大寇先陷瀍洛,财产剽尽,昆仲数人,与圣刚同窜,潜伏山谷,不食者三者。贼烽稍远,徒步往河桥道中小店买脱粟饭于土杯同食,美于粱肉。僧笑曰:‘此非炼炭所炊。’但惭靦无对。”
轻了:了,了解;轻了,轻易地理解。
四程云:指山的四周皆为云雾所环绕。
傲险巇:傲,抵当;险巇,险峻的山崖。
老炙背:炙背,用“野人曝暄”故事。据《列子·杨朱》,宋国有田夫,自曝于日,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老炙背,敞开脊背晒太阳的老人。
“菜本”句:菜本,菜根;濯玉肌。胡穉注:“谓用温汤洗涤足垢,然后登上蒲席。”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兰汤洗玉肌。”此活用其意,指用草根煎水洗脚。
正月十二日自房州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赏析
这首长诗作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是月十二日,作者在房州(今湖北房县)城遇金兵,奔入南山。十五日,抵达回谷张姓人家,在山中遇到同时逃难的孙信道、夏致宏、张巨山诸友,有诗酬和纪事,至春末始出山。此诗为刚抵回谷张家所作。诗中的南山,在房州城南三里,回谷是南山中的一个幽僻的山村。
诗的开篇“久谓事当尔”等四句,感叹自己早就料到时事将有变乱,却意料不到及己之身竟会遭逢如此巨大的世变。三年以来,奔走流离,逃避金兵南下的祸患,由东北的河南,奔向西南方的湖北,迢遥数千里,竟像经行了四维之半。据陈与义《年谱》(白敦仁编著),从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犯京师之后,作者始则去陈留,出商水,留南阳,南阳为古邓州,后又道经汝州、叶县、光化,辗转至房州,又道中遇金兵,仓皇趋南山回谷。先后三年,可见途程的艰苦。次四句“我非洛豪士……脱命真毫厘。”先说,我并不像《剧谈录》中所记的那个洛中豪士,此番避难,不怕在山谷里忍受饥饿之苦。只恨平生解事不多,体会不到杜甫在忧患中写的《述怀》、《彭衙行》、《北征》等篇辛酸悲苦的诗意,只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才加深了对杜甫诗歌精神的理解。接着以“今年到房州”等六句,叙述奔到房州避乱的艰难狼狈情况,自己和难民们奔逃在前,金人的铁骑追逐在后,情景险恶,有时候危难竟存在于顷刻之间,差一点就要送命。这六句表明逃难脱险极为不易。从诗句来看,作者确实是在大动乱的洗礼中,才懂得时运的艰虞和人民深重的灾难。
紧接着以“南山四程云……欢喜不复辞”等十句,写脱险之后到南山回谷的情况。先写南山周围,云雾弥漫,自己芒鞋布袜,越过了险峻的山峰,抵住了山行崎岖的艰苦。次写回谷境地幽僻,篱落间晒着脊背的老汉,好像无意关心时局的安危,当他知道我是朝廷的官吏在逃难,这才蹙着眉头来接待我,并为我担忧,招呼拿点酒来为客人暖脚,用草根煎水让我洗濯脚上的垢污。我在穷途之中,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衷心感德,出于内心的欣喜,也竟不用辞让了。这十句着重写在回谷张家,受到老人的关心和接待,表明在忧患穷途中易于感德的这种不同于寻常的心境。
最后一小节“向来贪读书”等十句,前六句写作者在惊魂甫定之余,受到老叟殷勤的款待,因而念及平生只知贪恋读书,有时闭户苦读,生了白的髭须,自己也不知道。哪知九州之内,竟然有如此的奇山,山中竟有如此纯厚深情的人,觉得过去宽谅自己,实在有些书生气,不谙情理。老人听了我的表白,禁不住大笑起来。后四句感叹此来投宿,对着茅屋中的青灯,恍然如在世外。全不知是因避乱而来,以致中夜难以成眠,听着山涧中流水的响声,又引起了悲凉的意绪。
全诗表现了作者在仓皇避难中忧虞、流落、感激、欣喜、悲辛的复杂心情,使作者在社会生活实践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懂得了吾土吾民在生活中对于个人的重大意义,当自己的家国处于灾难中的时候,个人幸福是无所依托的,而当自己遭遇患难的当儿,这才感到人民深厚朴质的情谊所给予自己的温暖。全诗托意所在,大致就是如此。诗言志,读了此诗,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心志了。
此诗苍茫浑厚,不事雕琢,句句发自胸臆,是直追老杜五古之作。
(马祖熙)
【作者】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与义并列为“三宗”。有《简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