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原文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释】
累囚:被拘系的囚徒。《左传·成公三年》:“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沦胥:相率的意思。出自《诗经·大雅·抑》“无沦胥以亡”,谓相率沦丧也。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赏析
这首诗录自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五。
南宋灭亡前后,壮烈殉国、死义的文臣、文人之多,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大概和宋朝建立以来的三百年的“养士”政策有很大关系。厓山之役,抱少帝赵昺投海而死的陆秀夫,是进士出身。在他之后,被俘到大都(燕京),始终不屈,最后从容就义的文天祥,是状元出身;后于文天祥在大都死义的是他的同年进士谢枋得。这些史实是人们熟知的。另外还有一位状元,早在陆秀夫、文天祥之前,即为保卫宋王朝而自觉地献出了生命,他的事迹,却不大为后人所知,此人就是陈文龙。
陈文龙,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莆田)人,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廷对第一(即俗称状元)。文章清丽,受到贾似道的赏识,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由于反对贾似道误国误民的乖张措施,遭到贬谪。益王赵昰立于福州,复拜参知政事,守兴化军。元兵大举攻城,通判曹澄孙投降,他力屈被俘,即日绝食,到杭州死。事迹详见《宋史·忠义传》。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仅有这首《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慷慨悲壮,可和唐代张巡《守睢阳作》媲美,可以说是文天祥《正气歌》的前奏。
当时元人以数十万大军分路扑向福州,欲以消灭益王政权。兴化军只有少数地方武装,力量悬殊,怎么也挡不住元兵的进攻,起首一句“斗垒孤危势不支”,表明了守兴化军的艰苦形势。“斗垒”,营垒小而不坚,既孤且危,其势难支。他在极端艰危之中并不动摇:“书生守志定难移”,表明自己虽是书生,然守土有责,一个“定”字表现出他的坚韧不拔的志向。颔联两句,紧承上句而来。《论语·宪问》载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评论管仲的为人。子贡说,管仲原是公子纠的旧臣,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而死,也就罢了,到后来还作齐桓公的相,为他治理国家,不能算是“仁者”。孔子回答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对于管仲不像一般人那样,讲小信小义,轻易地自经沟渎之中为公子纠而死,而能立大功于天下,予以高度赞扬。颔联上句“自经沟渎非吾事”,即化用孔子的语意,表明自己志向宏远,决不作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并逗出下句的诗意:“臣死封疆是此时”。国君死社稷,大臣死封疆,这是孔门的教导,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不幸出了叛徒,战败被俘,这对他又是严峻的考验,他怎样对待呢?“须信累囚堪衅鼓”。“衅鼓”,以血涂鼓的间隙。古代新铸器成,杀牲畜以血涂其隙,因以祭之,叫做“衅”(《孟子》“将以衅钟”赵岐注)。诗里的意思是说,宁可被敌人杀掉用他的血去涂鼓,也不会屈服。“未闻烈士竖降旗”,是反用后蜀孟昶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的诗意,表明决不投降。结联两句“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上句反映出他家属十口,相继死难,从题目来看,只有第二子犹存。末句表明自己的碧血丹心可贯天地。
这首诗大气磅礴,感情郁勃,可撼懦夫心灵。中间四句化用经语、前人诗句,多方面地表现坚强不屈之志,而语语沉着,力透纸背,不腐不冗,尤见锤炼功力。作者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爱国思想陶冶出来的一位忠臣,他的临危不惧、临难不苟的精神,对于后来的陆秀夫、文天祥、谢枋得等人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这首作品也应该受到重视。
(李廷先)
【作者】
陈文龙:(1232—1271)字志忠,一字君贲,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第一。累迁参知政事。元兵至杭,乞归养。益王立于福州,复拜参知政事,充闽广宣抚使。元兵攻城,通判曹澄孙降,被俘至杭,饿死。谥忠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