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二首原文
归雁二首
陈师道
弧矢千夫志,潇湘万里秋,宁为宝筝柱,肯作置书邮。
远道勤相唤,羁怀误作愁。
聊宽稻粱意,宁复网罗忧。
作计胸怀早,为生去住频。
固为阴岭雪,不尽洞庭春。
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
知时如有信,决起亦相亲。
【注释】
“潇湘”句: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潇湘八景中有“平沙落雁”。
归雁二首赏析
这是二首咏物诗,句句写归雁,句句切思归之情。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的秋天,这年正月,宋徽宗即位,七月,作者除棣州(治所在今山东惠民)州学教授,此时尚未赴任。诗中略示自寓之意。
第一首开头两句:“弧矢千夫志,潇湘万里秋。”“弧矢”,代指弓箭,此处意为射雁;“潇湘”,二水名,皆在湖南,或以单称湘江是雁归之所。这两句说:射雁本是千夫之志,为了避开缯缴,如今北雁南飞,潇湘万里,又是一年的深秋了。三四两句:“宁为宝筝柱,肯作置书邮。”前一句切“雁柱”,筝柱斜列,颇似归飞的雁行。(宝筝柱即筝柱,“宝”为修饰语。)李商隐有“十三弦柱雁行斜”之句,张先《生查子》亦云:“雁柱十三弦。”所以宁为筝柱,归来之后,可以把清音示人。后一句切雁书,用苏武在匈奴借归雁传书的故事,(因此故事,后世便以“雁书”称来往书信。)并借用杜甫“肯作置书邮”诗句,表示雁之归来,也有意为人传书,所以用“肯作”一词示意,说明传书或有其事。
第五六两句:“远道勤相唤,羁怀误作愁。”“道远”句写雁侣,雁飞时都成群结队。远道飞归,山遥水远,所以应该殷勤相唤,以免伴侣偶尔离开行列。“羁怀”句,写雁在啼叫时,往往同猿啼的声音一样,会引起人们羁旅思归之情。作者的前辈欧阳修,就写过“夜闻啼雁生乡思”(《戏答元珍》)的诗句。所以这里用“误作愁”,表明这个意思。结尾两句:“聊宽稻粱意,宁复网罗忧。”以旅雁之归来作结。末句的“网罗”和起句的“弧矢”相应,“聊宽”句和“潇湘”句相应。雁鹜以稻粱为食,常常冒着弧矢的危险,觅食他方,故云“稻粱意”,杜甫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登慈恩寺塔》)现在既已南归潇湘,自可稍宽稻粱之虑,也不致有误入人世网罗之忧,这是应当为之庆幸的。这一首着重用实笔写雁归之意。
第二首开头两句:“作计胸怀早,为生去住频。”表明雁的归来,早在胸怀中有了打算。它们原不想长期寄旅他乡,只是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来去频繁,或往或住。于是后二句作进一步的说明:“固为阴岭雪,不尽洞庭春。”作者用推测的口气,说明雁的归来,岂不因阴山(阴岭,即阴山,即平仄关系而改“山”为“岭”。)的严寒?但飞回之后,又要重行旅食他乡,不能住到春天,领受那洞庭(指洞庭湖)的春色。这就进一步表明去住由人,并非本意。五六两句:“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写旅雁在归程中,在秋空斜行作阵,排成雁字,仿佛要替人们写成远方的书信,以便促使去国离乡的游子赶紧归来。因此引出最后两句:“知时如有信,决起亦相亲。”决起,断然飞起。诗人感叹雁是知时的候鸟,人们看到北雁南飞,听到雁叫西风,就会意识到秋天已届,是“草木黄落”的季节了。因而雁的归飞,也给人带来相亲之情,启示人们,应该早作归计。
这一首用虚笔传神,点雁归之情。和前一首相比,较为深沉。拟人手法的运用,则使诗意亲切感人。
(马祖熙)
【作者】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少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初,因苏轼等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宗杜甫,锻炼辛苦,质朴老苍。黄庭坚甚爱重之。为江西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