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道中二首原文
吴松道中二首
晁补之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抢雨入盘门。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楚魂。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晓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吴松道中二首赏析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这两首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两首诗中之“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第一首写大雨泊舟。前面两联描写了泊舟所见之景。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所乘之舟傍河(河浒)停泊。诗人站在船头,纵目四顾,发现周围乃是一片荒原世界。天寒、日落、荒原,故不见人迹,而唯闻狐狸在坟墓旁鸣叫着;不时从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犬吠声。诗人因何泊舟如此荒野之地?从下面一联方知,原来乌云密布,大雨将临,所以要赶紧靠岸,准备寻个地方避雨。震泽,太湖的古称。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名,是迄今仅存的古代水陆城门,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前514)伍子胥筑城时。第五句带出泊舟地点,乃在太湖之上。两句说,停船靠岸时,诗人犹在饶有兴致地四面瞻望,这会儿,眼看大雨马上要倾盆而下,着了慌,赶忙帮助船家系住帆,争在雨先奔入盘门。徘徊在盘门中,观看着这并列的水陆两门,诗人不由想起了当初建此盘门的伍子胥,因此尾联便转入怀古。吴山,坐落在杭州西湖东南面,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又因吴国大夫伍子胥以忠谏死,浮尸江中,吴人怜之,立祠山上,所以又称“胥山”。楚魂,在古代诗歌中常含有追吊古楚人之意,然而所指则随所咏而异,这里则指伍子胥,他原是楚人,因父伍奢(楚国大夫)为楚平王所杀,故离楚入吴。阖闾之子夫差重用子胥大败越兵,雪了勾践杀父之恨。可是此后夫差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谏,允许越国求和并北上伐齐,竟还赐剑命子胥自杀,以至最后国灭身亡。诗人因而想到,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的是伍子胥的忠魂,至今还依恋着吴山。对忠臣的死于非命,诗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怅惋之情。
第二首写翌日行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起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今日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自己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本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诗人写这两首诗,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然不论写景或怀古,都富有时地色彩。遣词用语,亦不事雕饰,浅近自然,这与他随意挥洒的诗情是颇相合的。
(周慧珍)
【作者】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十七岁时至杭州,著有《钱塘七述》,为苏轼所称道。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散文流畅,亦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