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原文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
柴望
风沙万里梦堪惊,地老天荒只此情。
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唯有伯夷清。
堂前旧燕归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
莫话凄凉当日事,剑歌泪尽血沾缨。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赏析
这是作者在南宋亡后写的一首伤悼故国的七律。他的弟弟随亨写了一首题为“书感”(内容当亦抒写故国沦亡之痛)的诗,这是和《书感》原韵之作。通判,是州郡官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
“风沙万里梦堪惊,地老天荒只此情。”起联以沉痛之情、隐约之词抒写亡国之恨,正点题目“书感”。风沙万里,隐指恭帝德祐二年(1276),临安沦陷,皇帝、太后、妃嫔等尽被元人俘虏北去。地老天荒,极言时间的久远。两句是说,回想当年,国破家亡,三宫北去,跋涉于万里风沙,言念及此,梦魂堪惊;天荒地老,此恨难消。此联揭示主旨,涵盖全篇。
“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唯有伯夷清。”颔联连用两个忠义、高洁之士的故实,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王蠋义,事见《战国策·齐策》。燕破齐,燕将乐毅听说齐国的王蠋是著名的贤者,命令军队环绕王蠋居处三十里不许入内,备礼拜访,请他到燕国去,蠋辞谢不往。燕人劫之,蠋遂自缢。齐大夫听说此事,叹道:“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伯夷清,用伯夷、叔齐于殷亡后避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事。孟子曾赞扬伯夷是“圣之清者”。这两句是说,只有像王蠋那样不屈节事燕,方可称义;像伯夷那样不食周粟,方可称清。“但知”、“唯有”,强调的意味很重,言外隐然含有对许多靦颜事新朝的宋朝士大夫的强烈不满。诗人当时的身份是在野的布衣,元朝都城正好在燕国故地,用王蠋义不事燕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气节,正相切合。
“堂前旧燕归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颈联借“旧燕”、“啼鹃”来表达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出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国破家亡,故家旧族的堂前燕子,现在又归向何处呢?言外有无所依托的意蕴。对句用望帝失国、魂化啼鹃故事,不但暗示亡国之痛,而且更深月明,花外啼鹃,更渲染了一种凄厉的气氛。这啼鹃,也不妨看作诗人的化身。文天祥《金陵驿》:“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也用旧燕、啼鹃来抒写家国之痛,意蕴与这一联近似,可以互参。
“莫话凄凉当日事,剑歌泪尽血沾缨。”复国无望,空余长恨。往事凄凉,何堪回首!剑歌泪尽,热血沾缨,为之奈何!抒写亡国之痛极为深切感人。
(刘学锴)
【作者】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嘉熙间,为太学上舍,除中书奏名。淳祐六年(1246)元旦日蚀,因上《丙丁龟鉴》下狱,寻放归。景炎二年(1277),端宗即位,荐授迪功郎、国史馆编校。宋亡不仕。有《秋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