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古诗赏析-岑参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01:14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原文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

岑参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古诗赏析-岑参作品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赏析

代宗宝应元年(762),岑参以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充关中节度判官。这年十月,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即德宗)会师陕州(今河南省陕县)讨史朝义,以岑参为掌书记。这首五言律诗是在陕州时作。“月城”,筑城为偃月形,以资防守。“辛判官”,名不详。“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入奏”,谓入朝向君主进言或上书。

首联“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是说在陕州月城楼送别辛判官。以“飞鸟外”,言其楼高。清沈德潜对此联颇为赞赏,认为“入手须不平,宋人不讲此法,所以单弱”。“入手”就是开始,起头儿。清王士祯《池北偶谈•王秋涧论文》:“元秋涧王恽,述承旨王公论文语曰:‘入手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虿尾。’”诗和文一个道理,是说开头有力,中间饱满,结尾遒劲。沈德潜所论是有道理的,但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诗“入手”不宜过高。倘是首联过高,往往下面难乎为继。再说宋人也未必都是“不讲此法”,“讲此法”者未必不“单弱”。作诗如用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岑参此联之所以“入手”不平,和当时情势有关。辛判官回京要“谒帝”,“入奏”的内容,肯定是陕州的军情大事。既然宴饮送行,设宴者恐怕职务要比岑参还要高。岑参赋诗送别为的是以壮行色,当然要“唱出无些许儿女腔”(马茂元《唐诗选》)。

颔联“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陕州“月城楼”下临黄河,故对句言及“波涛”。这一联写送别的环境。对仗中的方位词一般只对方位词,这一联就是如此。此联大意是说,宴饮时遇有风雨,黄河波涛声传进窗来。一般诗人也许会将对句写成“窗外起波涛”。无论只是字面上的理解,或是自作聪明的改作,都是很肤浅的。宴饮时也许真的遇有风雨,也许当日就没有风雨,但是诗里却出现了风雨。因为“风雨”二字,不单单是自然界的风雨,还在渲染一种战争的气氛;“窗里动波涛”也暗示了入奏者和送行者激荡的心情,如果“窗外起波涛”,那只是一种自然景观了。这就是说,一切生活真实要让位于艺术真实。马茂元说是“此诗起得高远,接得宏阔”(《唐诗选》),是颇中肯綮的。

颈联“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转折,离开宴饮的桌面,出句说明辛判官此行的任务,对句暗示此行的机要和辛判官的英武。至今读之,尚虎虎有生气。

尾联笔锋又转,说到了自己。“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中的“相思”,与男女相思无关。只是指想念。和《晋书•嵇康传》中“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的“相思”意思是一样的。这是由辛判官“入奏”,勾起了岑参的“恋阙”之情,想的是皇帝,想的是朝廷;倘是岑参在这种场合说到儿女私情,说到老婆孩子,那和整首诗的格调太不合拍了。“灞陵”,本作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文帝葬于此,故称。此处代指唐都城长安。由送别地的“月城楼”,延伸到“灞陵月”,又由“灞陵月”延仲到“梦”。“偏劳”,指负担特别重。恋阙情多,当然是“只有梦偏劳”了。

回看全诗,四联均不见“单弱”,确如“虎首、豕腹、虿尾”。“入手”固然高远,但是结句景中含情,如啖橄榄,余香淡远。

(星汉)

【相关阅读】

更多岑参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