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原文
杂诗(其六)
曹 植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注释】
1、观:就是阙,就是宫门的望楼。高阙凌空而起,称为“飞观”。
2、御:犹“凭”。棂轩:阑干。
3、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悲心:忧心,指忧国之心。偷:苟且。
4、亮不塞:诚然还未杜绝。
5、甘心思丧元:就是《求自试表》所说“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的意思。丧元,丢掉脑袋。
6、拊剑:犹按剑。拊,同“抚”。西南:指蜀国和吴国,都是“国仇”。
7、“思欲”句和“甘心思丧元”同意。赴太山:犹言“赴死”。汉以来迷信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古乐府《怨诗行》“人间乐未央,忽焉归东岳”,应璩《百一诗》“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也有“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之句,可见汉魏人惯用这种说法。旧说从地理和时事解释此句,多牵强。
8、末二句言歌唱这篇诗。
杂诗赏析
这一首还是写“甘心赴国忧”的壮志和壮志不遂的愤慨。
这是曹植《杂诗》中的一首,原列第六,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九年秋,公(曹操)征孙权。”《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太祖征孙权,使植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又,曹植《东征赋》序云:“建安十九年,王师东征吴寇,余典禁兵,卫官省。然神武一举,东夷必克,想见振旅之盛,故作赋一篇。”据此三说,再参验诗篇,无不吻合,可知该诗当作于建安十九年秋冬。其时,曹操东征孙权,均服振振,兵强马壮,旌旗蔽空,戈橹横江,大有一举踏平东吴之势。曹植年方二十三岁,风华正茂,本欲思奋飞、展身手,效死沙场,建功立业。可是,被曹操留在邺城,掌禁兵,卫宫室,不得与行,深感遗憾和惆怅。某日,登高望远,收千里江山于眼底,涌豪情壮志于胸间,于是抽琴命操,悲歌慷慨,逐以成篇。
全诗内容,似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景为主。“飞观”二句,先从自己登楼凭栏写起,起得空灵,起得兀壮。楼高百尺,拔地而起;观阁欲飞,直冲霄汉;凭栏御风,身心俱澄,仿佛就要飞上青天!一个“飞”,一个“百余尺”,极写楼观的高,雄壮逸放,动人心神。同时,又将自己不得随父东征、壮志被抑的磊落不平之气,巧妙地注入那欲飞的楼观之中,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形象生动,含蕴丰富。“远望”二句,由近及远,承转自然。正由于楼观的耸入云霄,才有凭栏眺望的开阔和辽远。极目四望,河山尽收眼底,平原奔来献意,境界十分阔大。以上四句诗,全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高一远的境界,既雄放,又舒展,可以说是作者心雄万夫、目小天下的胸襟抱负的写照。并且,为下面的抒情言志蓄积了文势,作了充分的铺垫。
曹植身为公子,少负才名,胸怀大志,遭逢乱世,忧国忧民。因此,世乱时艰、民生疾苦,常摄入笔端;磊落任气、慷慨悲凉,每见诸歌唱。现在,登高望远,思接千载,念天地之悠悠,感岁月之蹉跎,又焉能不发出豪壮的喟叹!
第二部分,抒情言志为主。从“烈士多悲心”直至篇末,诗歌转入直抒胸臆,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烈士”二句,用对比手法,以“小人”的苟且偷安反衬烈士的重义轻生,有以“烈士”自许的意味。同时,也流露出淹滞后方、不能施展抱负的怏怏之情。自负和解嘲,昂扬和低回,交织在一起,感情极其深沉。这种“悲心”,当然不是消沉和颓唐,更不是凄凄惨惨切切,而是一种时间意识,一种历史责任感,其实质,正是壮志。这就像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贾谊的“贪夫殉财,烈士殉名”(《鵩鸟赋》)、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一样,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是一种建功立业的渴求和进取精神。“国雠”四句,具体抒写自己的“悲心”,即壮志:东吴盘踞一隅,自己甘愿洒热血,抛头颅,去把它荡平;蜀国残喘西南,自己抚剑长啸,恨不能将它吞灭,颇有天下汹汹,统一大任舍我其谁的气概。志向之大,气势之壮,使人不可逼视,从而塑造了诗人高大、挺拔的自我形象。后世左思的“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咏史》)的豪放和自负,明显受到曹植此诗的影响。“弦急”二句,收束全篇,饶有余韵。壮志和失意交织胸中,诗人情不自禁地弹起琴瑟,高歌一曲。你听,那琴音是这样的慷慨激越,那歌声是这样的雄壮悲凉……
综观全诗,前写景,后抒情,起得突兀,结得深沉,中间则一气贯注。或逸放,或舒展,或低回,或昂扬,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凌云豪情和壮志未酬的抑郁情怀,神完气足,诚为曹植诗集中的一流作品。其慷慨多气、吞吐宇宙的气象,可使懦夫成勇,剑客思奋,不减乃父曹操的《短歌行》。其语言,明白流畅,落尽铅华;其构思,不求精巧而一任真情流注。纵横自如中见坦率,遒劲刚健中有风致,具有一种豪健俊爽的风格,以钟嵘“骨气奇高”(《诗品》)评之,不亦宜乎?
(谭优学 刘德煊)
【诗人名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可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这时即魏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平顺。后期在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两朝(220—247),遭受猜忌,不得参预政事。屡次要求自试都得不到允许。因此常抑郁无欢,到四十一岁就死了。他的诗流传约八十首,以五言为主,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