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诗》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00:12

弃妇诗原文

弃妇诗

曹植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可以戏淑灵。

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

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

栖迟失所宜,下与瓦石并。

忧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

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

搴帷更摄带,抚弦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何以负神灵。

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愿君且安宁。

《弃妇诗》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弃妇诗赏析

本诗以弃妇名篇,而诗中叙写,尽为无子妇人种种忧惧情形,于弃后苦况反倒无片言只字提及,构思堪称奇绝。全诗共三十四句,可分为四部分。

开首十句为第一部分。前六句写前庭的石榴绿叶红花,绚丽灿烂,是淑禽灵鸟游乐的好地方。首句“石榴植前庭”,既交代了石榴生长的所在,也指明了无子妇人的居处,与后文“逍遥于前庭”句相应。次句“绿叶摇缥青”,着一“摇”字,境界顿出,青枝绿叶已足令人喜爱,又在轻风中摇曳多姿,则此石榴更加俏丽动人。再下“丹华灼烈烈”句,以火焰炽盛状榴花红艳,非常贴切、生动。后四句写翠鸟来集,为榴树无实而悲鸣。这一部分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及拟人手法,明写榴树,暗衬弃妇,为下文直叙无子妇人的悲愁做了成功的铺垫。

第二部分为次下八句。作者把弃妇从幕后推到台前,直接写她的悲愁。首句“拊心长叹息”单刀直入,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大苦痛。“长叹息”,这已经够悲伤的了,再冠以“拊心”二字,捶胸悲叹,情何以堪。接着,作者便揭示妇人悲苦的病根——“无子当归宁”。这里,“归宁”是为了押韵才代替“大归”一词的。封建时代压迫妇女的“七出”律条,第一就是无子。曹丕在《永思赋》里写道:“信无子而应出。”生为妇人而无子,就是天大的罪过,就要遭受扫地出门的奇耻大辱,这是那时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无子”相对的是“有子”,诗人便将这两种情况加以对比:“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一则为高挂中天的朗朗明月,一则为坠地而逝、光销形灭的流星,真是天渊之别啊!这里对有子妇女的幸运不免有点夸张,但无子妇女的不幸,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第三部分有十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写妇人的悲苦:她长吁短叹,通宵无眠。首句“忧怀从中来”点明,正是由于无子被逐的忧惧,使得她反侧不寐,徘徊前庭。从庭院回到房中,上床了,仍旧不能入睡,便干脆起来,抚弦调筝,在哀怨凄清的乐曲里寄托自己的忧思。作者在此用细笔按时间顺序描写反复折腾的通宵失眠情况,有力地烘托出无子妇人深重的悲愁,凄惨的命运。

第四部分为最后六句,写妇人自我宽慰,冀望生子,改变自己的厄运。首句“收泪长叹息”是引起下文的转笔,通宵泪水长流一事被巧妙地概括在内。次句“何以负神灵”中的“神灵”当作神仙、神明解,这个神明是妇人冀望生子、摆脱悲愁的依靠力量。“招摇”四句说明她所以不能辜负神明的想法。她想:桂树开花在霜秋季节,何必在春夏跟群芳争艳?迟熟的果实是最好的果实,丈夫您还是不要着急而安宁下来吧!这里用桂树开花喻晚来得子,也非常贴切、生动。“晚获为良实”,这是毫无根据的妄想,是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的自我安慰。“愿君且安宁”,正好说明她的夫君是因其无子不“安”也不“宁”的,而且由于妇人无子的现实不能改变,他的恼怒还可能变本加厉呢。全诗在妇人含泪的微笑中结束,“结希恩于万一,情愈真,辞愈苦”(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篇作为弃妇诗,完全避开了被弃之后的情形,把笔力集中于无子妇人将被逐辱的那个特定时刻,是作者极高明之处。因为这个时候,矛盾双方的关系很微妙,无子妇人的处境最尴尬,她的内心活动也最丰富、最剧烈,这就为诗人提供了最佳的用笔之地。那么,诗篇的内容与题目是否吻合呢?当然是吻合的。因为诗中无子妇人被彻底抛弃的命运,是已经确定无疑的了,她的被逐出夫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况且,从实质上看,这个可怜的无欢无爱、以泪洗面的妇人,即使在未被逐出夫家的时候,也已经是一个地道的弃妇了。

委婉曲折,是本诗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语言委婉曲折,每每意在言外,诚如钟惺所说“怨矣,却无一字尤人”(《古诗归》卷七)。结构上亦是如此。开头未见人,先写树,以树华而不实喻妇人无子,以红花绿叶之美衬弃妇之美,为弃妇的出场预作铺垫,颇为婉曲多情。直接写弃妇的悲愁,中间也多曲折。长夜不寐,卧而反侧,起而逍遥,再卧而再起,废寝而弹筝,愁极之后,又陡地一转,生出自安自慰来。这些曲曲折折,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使得此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此诗非必为一人一事而作。诗中忧惧不安的无子妇人,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典型形象。作者的本意,明显的是为广大妇女的不幸鸣不平。早在一千多年前,曹植能写出这样具有较强反封建意义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应该指出的是,诗中无子妇人的悲剧,今天仍然时有发生,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无子不一定是妇女的过错。因此,本诗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和积极作用,现在犹未过时。

(聂文郁 郭定功)

【诗人名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可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这时即魏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平顺。后期在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两朝(220—253),遭受猜忌,不得参预政事。屡次要求自试都得不到允许。因此常抑郁无欢,到四十一岁就死了。他的诗流传约八十首,以五言为主,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

更多曹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