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白马王彪》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00:10

赠白马王彪原文

赠白马王彪

曹植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其二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注释】

1、本篇最先载于《魏氏春秋》而没有这篇序,序最先见于《文选》。

2、五月:《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正月”。文帝于黄初三年(222)十一月行幸宛,四年三月方回洛阳,诸王朝京师不可能在正月。魏有朝四节的制度,曹植等五月到京师是为了这年立秋的日子是六月二十四日。依旧制要在立秋前十八天迎节气,就是下文所谓“会节气”。

3、任城王:指曹彰,他是曹植的同母兄(曹操妻卞氏生曹丕、曹彰、曹植),骁勇能用兵。黄初四年和曹植同朝京师,到洛阳后暴病死。《世说新语》说是被曹丕所害。

4、有司:指监国使者灌均。

5、大别:即永别。这时朝廷已定出藩国不得交通的制度,作者自知以后永无会期。

6、承明庐:长安汉宫有承明庐,在石渠阁外,洛阳魏宫有门叫承明,这里恐是用汉故事,不是实指。

7、旧疆:指鄄城。

8、皇邑:指洛阳。首阳:即首阳山,在洛阳东北。

9、伊洛:二水名。伊水源出河南熊耳山,到偃师县入洛水。洛水源出陕西冢岭山,到河南巩县入黄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四年六月大雨,伊、洛溢流(《文选》卷二十四本篇李善注引作七月)。

10、东路:从洛阳往鄄城的路。

11、太谷:即太谷关,汉灵帝时置,在洛阳东南五十里。曹植《洛神赋》里的“通谷”就是指此处。寥廓:言空虚而宽广。

12、“修坂”句:言修长的斜坡高达于天。成皋西有大坂,上登长坂是东往成皋,曹植和曹彪分别的地点当在成皋。

13、玄以黄:病。也就是“眩眃”,眼花。

14、“亲爱”句言兄弟正在临歧分手的时候。这句用《古诗》“同心而离居”的意思。

15、衡轭:车辕前横木压在牛马颈上的部分。乘舆衡上有鸾钤,现在代以鸱枭恶鸟之声,比喻小人包围君主。下句“豺狼”也是比喻小人。

16、“苍蝇”句:比喻佞人变乱善恶。《诗经·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郑玄解释道:“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

17、反亲疏:言使当亲者反疏,当疏者反亲。反,一作“令”,“令亲疏”言使亲者为疏。

18、“欲还”句:言回到京城去的道路已经断绝,也就是说现在要向君剖诉是无路可通了。

19、乔林:乔木之林。归鸟赴林是群聚,对照自己的离群。

20、厉:奋。

21、同生:同胞兄弟,指任城王曹彰。

22、“一往”句:言曹彰之死。就是古乐府《薤露歌》“人生一去何时归”的意思。

23、刘履《选诗补注》以为“存者”和“亡没”应互调,言死者已矣,存者也难久保。

24、桑榆:二星名,在西方。通常说日在桑榆就是说天将晚,用来比人将老。

25、“影响”句:言光和声虽传得快,还不如将逝的年光去得更快。

26、咄唶:惊叹声。

27、分(读去声):犹“志”。以上二句说兄弟的感情如不减弱,相隔远了情分反会日益增长。

28、同衾帱:言共用被帐。后汉桓帝时人姜肱,字伯进,与弟仲海、季江友爱,常同被而眠(事见《后汉书·姜肱传》)。这句是用姜肱的典故。

29、疢(音趁):热病。《诗经·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30、骨肉情:指兄弟之情。兄弟之间生离死别就在这片刻之后决定了,所以说“仓卒”。

31、以上二句,就是曹操《善哉行》“痛哉世人,见欺神仙”的意思。曹植曾作《辨道论》骂方士。松子:就是赤松子,古仙人名。

32、以上二句,言人生在顷刻之间就可能发生变故,如曹彰那样,谁能有把握终其天年呢?

33、黄发:高寿的征象。人年老头发由白而黄。

《赠白马王彪》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赠白马王彪赏析

本篇共分七章,前有序。依《文选》李善注,本集原作“于圈城作”,萧统因其序文,改为此题。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据《三国志·魏书·曹彪传》,彪在黄初三年(222)封弋阳王,同年徙封吴,七年(226)徙封白马(在今河南滑县东二十里)。黄初四年(223)曹植、曹彪和任城王曹彰同到洛阳朝会。曹彰死在洛阳。《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引《魏氏春秋》说:“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此诗。”《魏氏春秋》称曹彪为“白马王”,但据《三国志·魏志·曹彪传》,黄初四年他是吴王。二者必有一误。可能黄初四年曹彪有封白马王的事,《魏志》漏载。因为本篇作者自序也称曹彪为“白马王”,这篇序现在还不能证明是假造的。此其一;《初学记》卷十八载曹彪答曹植诗云:“盘径难怀抱,停驾与君诀。即车登北路,永叹寻先辙。”本篇则云:“怨彼东路长。”可见两人分手后曹彪走偏北的一条路,曹植继续向东。从地理情形看来,曹彪这时要去的地方可能是白马而不可能是吴。

第一章,写离洛阳,渡洛水,回顾依恋。其时当在七月初。

第二章,写渡过洛水后陆路的险阻。一本将本章八句合上十句为一章。

第三章,写兄弟被迫分别,怨小人播弄是非,谗间骨肉。

第四章,写初秋原野萧条,触景伤心。由愤激而感伤。

第五章,回顾任城王的暴死,瞻望自己的前途。从离合之悲写到死生之感,从感伤到悲惧交并。

第六章,自己强为宽解,并慰勉曹彪。结尾二句说不悲伤是不可能的,表示终究不能宽解。

第七章,前半申说苦辛之怀,变故既不可料,逃避也不可能。后半是诀别之辞。

这是一首交织着血和泪而悲愤难抑的诗篇,其写作背景大概见诗前小序。魏文帝黄初四年(223)五月,曹植和同母兄任城王曹彰、异母弟白马王曹彪一起进京朝见,参加迎气之会。在京城期间,曹彰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朝会完毕,于七月返回封地时,曹植本想与曹彪顺路同行,却遭到监国使者的严厉禁止,曹植心情悲痛,愤恨至极,在无情逼迫下只好与曹彪分道扬镳,分手时就写下此诗作为赠别。不过,读者不禁要问,一个小小的监国使者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对堂堂的亲王、皇帝的弟弟们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其实,监国使者不过是魏文帝曹丕迫害诸弟的具体代理人而已。据史载,曹操生前,曹丕和曹植一直为取得太子的地位,即魏国的继承权而明争暗斗,作战勇敢的任城王曹彰则支持曹植。曹丕得到皇帝宝座后,就对其弟兄进行百般的压制迫害和监视防范,相互之间不准来往,不准通信。诸王个个如坐牢狱,连平民百姓的自由都没有。其中,曹植成为受害最重的一个。这首诗正是在多年积郁愤懑和痛苦现实——与任城王死别、与白马王生离的碰撞中产生的。因此,它实际上是抒发了对魏文帝迫害亲兄弟的满腔悲愤,同时又交织着诗人的哀伤恐惧,从而反映出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此诗气体高峻雄浑,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通篇分为七章,采用前后首尾蝉联的形式,把内心沉痛复杂的感情逐层抒发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一章描写离开洛阳时的依恋之情。“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皇邑”指京城洛阳,“首阳”即首阳山。首阳山距洛阳区区二十里路,原因正是本章末二句所揭示的:“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清代宝香山人说:“曰‘清晨发’,曰‘日夕过’,大有深意。怨之至慕之至,一结更甚。”(《三家诗》)所见甚是。诗人对京城是多么的顾恋,对兄弟是多么的深情,对分离是多么的痛苦,都充分地从“怨彼东路长”而徘徊难进中体现出来。第二章描写霖雨阻途、涉潦登冈、人困马乏的艰苦情景,由此而转入内心悲愤的控诉。第三章描写人生道路的险恶,表明最痛苦的还不是旅途的疲劳,而是兄弟骨肉间的生离死别和受监视受迫害的处境。诗人用“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痛斥监国使者不许他们弟兄同行,痛骂在曹丕身边专门挑拨离间的小人为“鸱枭”“豺狼”“苍蝇”,非常激愤。据清人吴淇说:“先是二王初出都,未有异宿之命。出都后群臣希旨云云,中途命下,而灌均第始不许二人同路。”(《六朝选诗定论》卷五)“灌均”即监国使者。那么,确实是有一批小人在播弄是非,谗间骨肉。不过,这些“鸱枭”“豺狼”“苍蝇”的恶劣行为,又是受谁指使呢?诗人虽没有直说,也不敢直说。但谁都明白,非魏文帝曹丕莫属,所以,吴淇接着说:“灌均等之不许同路,实出文帝意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结。则诗人愤怒的抗议也指向了曹丕,是不言而喻的。第四章描写眼前景物,抒发心中难堪的感情。清人陈祚明说:“此首景中有情,甚佳。凡言情至者须入景,方得动宕。若一于言情,但觉絮絮,反无味矣。”(《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吴淇也说:“此写所见之景,以寓意。”他们的分析都很中肯。诗人怀着悲苦的心情所看到的每个景物,寒蝉凄切,白日西匿,飞鸟投林,孤兽索群,无一不在衬托渲染着哀愁、凄厉、孤独、寂寞的气氛,从而在悲的意境中使情与景紧密交汇,达到融情入景、情景合一的境界。第五章描写离合之悲、死生之感。从悼念死者到自伤存者,是一个由感伤到悲惧交并的情绪发展过程。想起任城王的暴死,悲伤难已:“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回顾自身,也是朝不保夕:“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元人刘履说:“痛威王之暴薨,叹存者之不久于世,则于亲爱离居,念愈切而心愈悲矣。”(《选诗补注》卷二)他认为“存者”和“亡后”应互掉,意思是死的已死了,活着的也难保长久,是很有道理的。“威王”即任城王。进而深感人生之无常:“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最后发出了恐惧交集的哀叹:“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第六章描写惜别之情。先从正面发出强为宽解、豪气非凡的壮语,以便慰勉白马王:“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而且还要反诘一句,更显壮怀:“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但处在生离即死别的境况 下,不仅任何豪壮之语、宽慰之言无能为力,而且面对和白马王分手在即的事实,越发加深了沉痛之情:“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第七章描写由于感到忧伤无益,进而怀疑天命,否定神仙,表明变故既不可料,逃避也不可能,表达了诗人的岌岌自危之感。最后的诀别之辞,如泣如诉,哀怨感人。

这首悲愤哀伤的惜别之作,在章法结构、遣词造句、抒情写景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古来多有好评。宝香山人说:“可以分一篇而七,可以合七篇而一。”张玉穀说:“虚实相间出之,谋篇最为尽善。”(《古诗赏析》卷八)吴淇说“陈语特精”,方东树说“词意警健雄深,喷薄而出”,“叙事造语,沉雄壮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首先,在章法上,全诗七章,叙事、写景、抒情三者之间互相穿插辉映,可分可合,分合自如,具有跌宕分明、转换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时,因采用了轳辘体的形式,在音节上更加匀称和谐,在内容上则语意贯通,从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缠绵反复、层层深入的艺术感染力。其次,在抒情写景上,以情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例如以太谷的寥廓、山树的葱郁、道路的泥泞、山坡的陡长来预示前途的险阻,以萧瑟的秋景、索群的鸟兽来衬托离别的悲凉心境,抒发对兄弟手足的眷恋,从而达到情景合一的境界。另外,还运用了比喻、烘托、陪衬等多种手法,使全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用“鸱枭”“豺狼”“苍蝇”来比喻谗佞小人,用“朝露”来比喻人生的短促,用“影响”来比喻流逝的年华不可追回,用“孤兽索群”来反衬分离的孤独,用萧索的景色来烘托凄怆的心境。

(赵望秦)

【诗人名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可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这时即魏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平顺。后期在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两朝(220—257),遭受猜忌,不得参预政事。屡次要求自试都得不到允许。因此常抑郁无欢,到四十一岁就死了。他的诗流传约八十首,以五言为主,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

更多曹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