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思行》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7 00:06

苦思行原文

苦思行

曹植

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晖。

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

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

郁郁西岳巅,石室青葱与天连。

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

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

《苦思行》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苦思行赏析

这是曹植自创的新题乐府。

“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晖。”开头这两句先写环境。“绿萝”,指葱郁的松萝,属地衣门,松萝科,植物体呈树枝状,常大批悬垂于高山针叶林枝干间。《诗经·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陆机《毛诗草木疏》说:“松萝蔓松而生,枝正青。”“萝”在屈原诗中屡有出现,曹植以后的游仙诗人也常写到它。盖松萝缘松柏而生,凌霜雪而不凋,故诗人常将之移入仙境中。第二句具体写出松萝与松柏深浅不一的颜色交相辉映、明丽可爱的情状。

三、四两句转而写人:“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下”字承“绿萝”“玉树”而来,由写环境的全景,转成树下的局部描写。只见在绿萝、玉树之下,有两位得道的真人正神话般地扇动翅膀,向着高空飞去。鸢飞鱼跃,何其自由,诗人是多么的艳羡啊!

以上四句都写客观,写诗人所见的环境与人物,是全诗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引子。以下诗笔转向自身,诗人进入画面,自我抒情,方始切入“苦思”的正题。诗人直言不讳:“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生活在极度失意、孤苦心境中的诗人似在黑夜之中突然见到光明,精神陡然变得亢奋起来,便想腾云驾雾追随“两真人”,去“逍遥八纮外”(曹植《五游咏》),尽情享用绝对自由自在的仙界生活。

从“郁郁西岳巅”至篇末,是诗人自述寻仙的经过。看来两真人举翅高飞的地方是在西岳华山。诗人“身无彩凤双飞翼”,只好一步步地向郁郁葱葱的峰顶攀登。在山顶上见到石室,进入石室见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年隐者。这位隐者洞察时事,深谙世故,虽然比不上超然物外的真人,但他“策杖从吾游”,和诗人一起离开石室,拄着手杖在山路上缓行,并教给诗人一条为人处世的妙诀——“忘言”。《庄子·外物》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首诗里的“忘言”,意思是要保持沉默。这确是远害全身的唯一良方。

总的来看,这首乐府诗描写了诗人渴望和追求摆脱人世烦恼的“真人”式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也表现了诗人忧谗畏讥、只得守口抱默的无奈心情。曹植晚年的处境是很困难的,其一言一行都受人监视。只要稍有把柄落在兄侄手中,就有杀身取祸的危险,故他整日处在惶恐不安的生活中。一方面他憧憬真人般举翅高飞的自由,但又深知这是无法实现的,就像诗中的真人形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样。另一方面,退而求其次,便是时时告诫自己,应该谨言慎行,因而又借助想象创造出了一位与自己同行并提出忠告的老年隐者的形象。他的这首游仙诗,与后来信奉神仙之说的帝王或炼食服丹的方术们所作的游仙诗是大异其趣的。它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抗精神的折射,它用对神仙境界的肯定理解,唤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理解。同时也是诗人为求远害全身所吐露的无可奈何的“忧患之辞”。在艺术上,此诗富于奇思异彩,写实而采用无中生有的虚幻手法,抒情却设计人物并安排场景,真人高飞、隐者同行虽是画面但又画外寄意。总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光怪陆离,难以名状。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上承屈原和古神话,下启以后的郭璞和李贺,对后世的诗歌具有一定的影响。

(陈志明 陈根民)

【诗人名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可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这时即魏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平顺。后期在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两朝(220—265),遭受猜忌,不得参预政事。屡次要求自试都得不到允许。因此常抑郁无欢,到四十一岁就死了。他的诗流传约八十首,以五言为主,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

更多曹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