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23:41

野田黄雀行原文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野田黄雀行赏析

要在诗中把悲痛的感情写得痛不欲生并不难,把悲痛的感情写得若无其事倒难,把悲痛的感情用乐观的语调出之则更难。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把深悲极痛之情,用乐事乐语来加以表现,从而使之具有更为摧心裂肺、悲怆动人的艺术力量。

全诗用比兴开篇。吴汝纶认为“高树句言在高位者竞为不善也。海水句言天下骚动也”(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二引),大致可信。“在高位者”不是别人,正是诗人的兄长曹丕。曹丕猜忌成性,对曹植很不放心,凡与曹植相厚之人,均遭迫害。曹植深深感到了处境的险恶,并发现自己已无力保护亲密的朋友,所以发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的悲叹。短短四句,作者已将自己及朋友的悲剧命运写得十分必然。这种必然性的不可改变,犹如自然界的高树必然多悲风一样,已成定律。既然自己成了猜忌成性的皇帝的弟弟,由此产生的一切苦果当然只好由自己去品尝。问题是朋友何罪?连累朋友丢掉性命于心何安?为此,诗人总希望设法去援救他们。善良的品性促使他相信一定会有人去援救他们。

“不见篱间雀”以下至结尾,全是作者由善良的品性幻化出来的赏心乐事。篱间雀为了逃避鹞鹰的追捕,无意间落入了罗网。张罗人正暗自高兴,却不料蓦地闪出一位英俊少年。只见他拔出宝剑,把罗网削破,使黄雀重新获得了自由。而黄雀亦通人情,居然从高高的天空飞下来向少年称谢。显然,作者所写的赏心乐事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把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描绘得如此美好,并寄情深切,说明诗人虽然怀有善良的愿望而最终仍然无可奈何;虽然无可奈何而又无法忘怀那些可怜的朋友,不忍设想他们的悲惨结局,于是只好付诸幻想。体察了作者的这种心迹,就不难透过诗中表层的乐事乐语而窥见诗中深层的凄楚悲怆。王夫之是主张艺术上的相反相成的,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卷一)所谓“乐景”,范围相当广泛,从他的《古诗评选》来看,有时也包括“乐事”在内。他认为曹植此诗自“不见篱间雀”以下,与以乐事写哀的艺术机趣深相契合,因此评此诗说:“尤妙在平叙中入转,一结悠然,如春风之微歇。”(《古诗评选》卷一)

关于这首诗的本事,黄节作过如下的探索:“《魏略》曰:太子立,欲治丁仪罪,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后遂因职事收付狱,杀之。诗中篱间雀,疑即指仪。少年疑即指尚。当仪之求哀于尚,而尚涕泣,犹少年之悲雀也。植为此篇,当在收仪付狱之前,深望尚之能救仪,如少年之救雀也。姑备吾说,再考之。”对理解本诗,不无参考价值。

(吴汝煜)

【诗人名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可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这时即魏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平顺。后期在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两朝(220—275),遭受猜忌,不得参预政事。屡次要求自试都得不到允许。因此常抑郁无欢,到四十一岁就死了。他的诗流传约八十首,以五言为主,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

更多曹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