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原文赏析-蔡琰古诗-两汉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22:53

胡笳十八拍原文

胡笳十八拍

蔡琰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昏营。

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戌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优,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

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

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兮天从欲。

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

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未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十八拍》原文赏析-蔡琰古诗-两汉诗歌

胡笳十八拍赏析

这是一首用骚体写成的长篇抒情杰作。作者蔡琰在汉末董卓之乱 时,为胡骑所掳,归南匈奴左贤王。处胡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归汉后,感伤乱离,追怀悲痛,作《悲愤诗》二首。又感笳之音,翻笳之调而入琴曲,创作了《胡笳十八拍》曲和辞。

胡笳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管乐器,其音悲凉,相传由张骞从西域传入。十八拍即十八段。这十八段琴曲,流传的时间很久,唐代还作为古典名曲被人弹奏着。

这首诗的内容与五言《悲愤诗》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悲愤诗》偏重于叙事,而本篇则偏重于抒情,欣赏时可将两者对照阅读。

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十一拍为第一部分,抒写自己遭受乱离、身处胡地、思乡难归的悲愤心境和哀怨之情。

诗歌开卷第一拍就为全诗定下了愤怨沉痛的基调。诗人说自己小时候天下还安宁太平,长成之后汉朝的国运就衰落了。既点明了悲剧发生的时代和原因,又传达出了生不逢时的憾恨之情。一想到那个时代给自己带来的不幸遭遇和至今不可愈合的心灵创伤,这种憾恨之情便不可遏止地迸发为对天地的大声控诉:“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如果说开头两句所抒发的感情还是一个小小的旋涡,那么三、四句顷刻将感情的闸门全部打开,一任怨情奔泻而下,唱出了一曲往事不堪回首的酸楚之歌。那是怎样一个乱离之世啊,“干戈日寻”,“烟尘蔽野”,胡虏猖獗,民众流亡。在这场乱离中,自己不幸被掳入胡地,“节义亏”已足以使她这位有教养的汉女志屈意乖了,何况“遭恶辱”时又没有谁可以诉说!这反映了诗人不但遭受着肉体的摧残,且吞咽着精神的苦果。在这双重重压下,她的心几乎要“溃死”了,可是却没有人能理解她。“当告谁”,“无人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满腔孤愤不平之气。这一拍总述自己在乱离中的遭遇,抑郁难申的愤怨之情,恰似翻滚奔突的岩浆刚刚找到了喷火口,便冲天而起,飞瀑而下,一发不可收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具有先声夺人之妙。

第二拍是对前一拍诗意的补充。“戎羯”,指匈奴。“逼我兮为室家”应“节义亏”与“遭恶辱”。“逼”字写出了“为室家”之强差人愿。“云山万重”见路程之远,“疾风千里”见行旅之苦,“人多暴猛”与“控弦被甲”则活画出匈奴的凶猛气焰,暗示出自己不得已的心理。身已远在“天涯”,相居的又尽是如狼似虎的胡人,不言环境之险恶,而险恶之境自见。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却无法说与谁听,唯有“自悲嗟”,心境之凄凉更进一层。

第二拍到第十一拍写在异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集中抒发思乡之情。从中原到北胡,使诗人感到痛苦的首先是生活习惯的不同。饮食上,胡人以“羯羶”(有腥味的羊肉)为味,以“肉酪”为食;衣着上,胡人又以“毡裘”为裳;居住也无定所,“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这种生活方式诗人很难接受,使她极易产生“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恶居于此”的怀旧情绪。不光生活异俗使她思念家乡,边地的景物也常常引起她对家国的怀恋。在胡地,夜晚,她听到的是“从夜达明”的鼙鼓声,浩浩的风声和呜咽的陇水声;白天,她看到的是萧条的原野,遍地的牛羊和城头上不灭的烽火。在诗人的笔下,游牧民族特有的强悍与野蛮,边地的萧瑟与荒凉,战争的频繁与恐怖,都以形象可感的画面形式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借助这些画面,诗人如泣如诉地申述了她怀旧的原因,同时也给诗篇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乡思之愁。诗人的愁绪是那样的强烈,以至使她看到“雁南征”,就想让大雁将自己的“边心”寄回中原,看到“雁北归”,又想从大雁那里打听家乡的音讯。她寄情于大雁,可大雁却飞得高高的、远远的,连个影子也寻找不到,留给诗人的只有“空肠断”和“思愔愔”。于是诗人不由得愤怒起来,她质问天,也谴责神:“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四个排比、斥问式长句,将诗人压抑已久的怨气、怒气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形成排山倒海、汹涌澎湃的强大力量,冲击着读者的心扉,对此,谁能不起恻隐之心,乃至潸然泪下。

第十一拍是对自己心理的剖白。诗人说她并非贪生怕死,表明她也曾想到过向死神乞求灵魂的解脱。她之所以不去死,一是希望重“归桑梓”(桑梓,指代故乡),埋骨乡里;二是在胡地生下了两个孩子,给她濒于崩溃的精神注入了生存的勇气。诗至此,诗人将思乡之情轻轻挽住,突出她对孩子的疼爱,这就为下文抒写思子之情埋下了伏线。章法严密,天衣无缝。

第十二拍到第十八拍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写被赎归汉的经过及别子与思子之情。第十二拍是过渡段。上一拍诗情渐趋平和,此拍则转悲为喜,喜中又透出新愁。诗人先以比兴手法写“汉家天子”的恩泽降及边地,胡汉罢兵交欢的情景,接着叙述自己惊悉被赎归汉的消息,欢快之情流溢于纸上。但一想到将要与二子分别,且“会无因”,便又生出了无限的哀愁。此拍亦喜亦忧,喜忧参半,为下文写别子、思子之情作了铺垫。

第十三拍写别子之情,这是一个感人的场面。诗人处胡十二年,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辞胡归汉,如今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道出了暗自庆幸的心理活动。接下去笔锋转折,“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诗人又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与孩子分别的时刻到了,诗人将他们搂在怀里,摸呀,抱呀,亲呀,没个够,想到这些年来孩子给予自己的安慰,想到此去再也没有会面的机会了,想到孩子将永远失去母爱,禁不住泪水滂沱,沾湿了衣裳。只此一句,就把母亲的心肠,和盘坦露在读者面前。“四牡騑騑”是借用《诗经·四牡》中的诗句,原意是说四匹马拉着车子不停地奔驰。用在这里,除了暗示汉使迎接自己的仪仗隆重之外,主要表示登车启程。这时胡儿的哭声从身后传来,撕裂了母亲的肝胆,哀愁使她感到“日无光辉”,她多么想像鸟一样生出双翅,带着幼子一起南飞,她一步三回头,迈不开沉重的脚步,然而毕竟是越走越远了,当看不到孩子的身影时,她也丧魂失魄了。这里,诗人运用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把母子分别的情景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极有艺术感染力。

第十四拍到第十七拍集中抒写归汉以后的思子之情。诗人虽然身归汉国,却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她曾“鞠之育之”的骨肉,感情上常常有填不饱的饥饿感。诗人用四时万物有盛有衰衬托出她的愁苦一刻也不曾减弱。面对“山高地阔”“见汝无期”的冷峻现实,她唯有将会子的希望寄于梦境。梦中相见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多少愉快,反倒更增加了她“觉后”的痛苦。日月无私,千里可共,可母与子却像商星与参星一样,各在天一方,永无相见之日。这种苦苦的思恋,即使面对可以使人忘忧的萱草,也难以减轻。“归故乡”,使“旧怨平”了,“今别子”又使“新怨长”。泪哭干了继之以血,继之以血也不能消除新怨,于是诗人只好将一腔愤怨诉诸“苍苍”,再次质问上天,为什么生下了我,却偏偏让我遭受如此深重的祸殃!这几拍思绪显得有点零乱不整,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多次出现,这正是诗人心烦不安的情绪的外化。

第十七拍写归途的艰辛与路上所见到的当年战乱留下的惨象。“塞上”句是离开胡地时所见;“沙场”句是入汉境后所见,倒应首拍,再次申述她身遭不幸的根源。“风霜”两句申足“行路难”之意。“春夏寒”实指春寒,“夏”字因举“春”连带而及。“筋力单”写出了诗人因长途颠簸,又饥又瘦,到故乡时疲惫、憔悴的容貌。不言旅途之苦,而辛苦之状可想而知。

最后一拍是全诗的尾声。首二句言创制此曲的依据,接下两句说十八拍虽然弹奏完了而自己的愁思仍无边无际,强调忧愁之绵长。最后以夸张的手法抒写自己的哀怨之气“浩于长空”,以见忧愁之深重。诗至此戛然而止,而诗人的哀愁却愈加浓厚。

这首诗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悄然变容,不由自主地为诗人捧上一 掬同情之泪。其所以有如此艺术效果,主要是因为作者所抒发的是她的真情实感。在构思上完全依据感情的起伏变化来组织篇章,愤怒时则呼天抢地,悲愁时则弦凝声咽;诗句或长或短,也依抒情的需要,参差错落,传声尽意。在表达手法上,采用直接抒发和托物言情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特点,在诗中造成了浓重的悲愤哀怨的情绪氛围,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使其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另外,诗人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愁思物象化,也是诗歌的成功之处。

(杨希武)

【诗人名片】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她是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初嫁卫氏,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兵乱中被虏,展转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遣使将她赎还,重嫁同郡董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