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歌辞·其一》(上马不捉鞭)原文赏析-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22:36

折杨柳歌辞原文

折杨柳歌辞(其一)

北朝民歌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杨柳歌辞·其一》(上马不捉鞭)原文赏析-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折杨柳歌辞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诗歌又经常将折柳、吹笛、怨别三者联系起来,而其滥觞则是这首《上马不捉鞭》。诗中正是通过对临别之际行者这些独具特点的动作行为的准确刻画,生动地突出一个“愁”字,表现出依依的别情。

行者“上马”,自当道得一声去也,挥鞭而去,却又“不捉鞭”,显然是心中已涌起了层层波澜。因为古代社会交通不便,行旅极其艰难,再加上世态炎凉,人情浇薄,所以,一般人往往安土重迁。更何况北朝时期,统治集团穷兵黩武,役使人民远征,形成了“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企喻歌》)的惨痛局面。在这里,诗人用“不捉鞭”这一“上马”时反常的动作,将行人临行而又不忍径行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表现得生动而又形象。

“反折杨柳枝”是行人在“上马不捉鞭”后的又一个动作,更深深地寄托着依依惜别之情。折取杨柳一枝,是古代表达惜别之情的一种习俗,《诗经·小雅·采薇》中,征人慨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因为“柳”本谐“留”音,且杨柳依依之貌,更映衬出临别依依之情,因而杨柳和别情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佚名《送别》)。诗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或细致描绘杨柳依依之貌,或生动刻画折柳人断肠之情,抒写出浓郁的离别之情和相思之意。“上马不捉鞭”却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对行人“折杨柳枝”的动作作简洁的素描。尤其是一个“反”字,更将这一动作与“不捉鞭”的动作构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行人心中的万千思绪,也就在这更为反常的动作中,更为生动地揭示出来。

“蹀座吹长笛”,是行人“折杨柳枝”后的一个连续的动作。只见他盘膝而坐,拿出长笛一支,但吹奏出的绝不是壮行曲,因为他既折杨柳枝而生离别之情,自然吹奏出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曲。这饱含着离愁别绪的曲调,一下子勾起了他心中的恋乡、怀乡、思乡之情,也含蓄地透露出凄清婉转的哀伤情调。

前三句反映出了依依惜别之愁,深深相思之愁和沉沉哀怨之愁,可谓愁甚。其愁若此,当然就“愁杀行客儿”了。诗人直抒其愁,点破主旨,把全诗的愁绪推上了高潮。

由于通篇都以行人独具特点的动作抒写其悲愁之意,因而无论是“不捉鞭”,还是“折杨柳”“吹长笛”,无不形象鲜明生动而又蕴含悲愁之思。在刻画这些动作时,尽管语言浅白,不事雕琢,但更含蓄深沉,使人体察到诗外之情,味外之思。

(李志慧 杨心州)

更多北朝民歌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