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注释】
1、羽檄:古代军中紧急公文。边亭:边塞上的亭候(用以驻兵伺敌的建筑)。
2、咸阳:秦都城,旧址在今陕西咸阳东。此泛指京城。
3、屯:驻守。广武:故城在今山西代县西。
4、朔方:郡名,有今内蒙古黄河以南之地。
5、严秋:肃杀的秋季。筋竿:指弓箭。
6、虏阵:敌营。
7、雁行:排列如雁飞的行列。
8、鱼贯:如鱼游前后相贯而进。飞梁:跨越两岸的桥梁。
9、箫鼓:指军乐。流:传播。
10、旌甲:旌旗铠甲。被:披。胡霜:北地风霜。
11、马毛句:意本《西京杂记》:“元封二年,大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蜷缩如蝟。”蝟,刺蝟。
12、国殇:为国捐躯。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赏析1】
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此诗入“杂曲歌辞”,于题下引曹植《艳歌行》:“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可知鲍照这首《代出自蓟北门行》是模拟曹植《艳歌行》的。“代”,就是拟的意思。从《艳歌行》仅存的这几句看来,它的内容本来跟征戍无关,而鲍照写《代出自蓟北门行》时,赋予这乐府旧题以新的意义,写成了一首出色的边塞诗。拟古而不泥于古,表现了鲍照的创新精神。
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边境报警,天子派兵救援,边塞的苦寒,战斗的艰苦,以及将士们誓死以报明主的决心。鲍照是南朝宋代的诗人,一生从未涉足北方,更没有边塞生活的经验,这首诗可以说完全是凭想象写成的。但是由于他善于参考和融化前人关于边塞风物和战斗生活的记载与描述,所以这首诗倒也写得相当真切。《史记》《汉书》等书中有关的叙述,曹操的《苦寒行》,曹植的《白马篇》,陆机的《从军行》《饮马长城窟行》,大概都曾给他以启发。
这首诗的节奏自始至终十分急促。诗人无暇一唱三叹,他不断地变换角度,造成情节的跳跃。诗人不仅写到我方也写到敌方,不仅写到边疆也写到朝廷,不仅写到气候风物也写到将士的心理活动,画面不断地移动着,读来颇有目不暇接之感。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起调就很紧急。“檄”是一种木简,长一尺二寸,用于征召。遇到紧急情况,就插上一根鸟羽,表示是急件。后来鸡毛信的用意大概就类似“羽檄”。“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用桔槔置薪,敌人侵犯时,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风俗通》曰:“文帝时,匈奴犯塞,侯骑至甘泉,烽火通长安。”“烽火入咸阳”就是取意于此。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敌人入侵了,告急的文书和烽火从边防哨所传到了京城。
下面接着写朝廷接到警报以后的处置:“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一方面征调骑兵驻守广武,另一方面又分出部队救援朔方。“广武”,县名,故城在今山西代县西。“朔方”,郡名,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这两句掉转笔锋写敌军装备精良、阵容强大。“筋”指弓。“竿”指箭。因为敌军强大,战事一时难以取胜,所以引起天子的震怒:“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遥相望”,是说使者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遥遥相望。《史记·大宛传》载:“贰师将军请罢兵,天子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辄斩之。”这两句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朝廷向边疆发布命令,督促将士加紧防守,不得后退。
接下去写将士们在使者的督促下进军迎战敌人的情形:“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雁行”和“鱼贯”都是形容队伍的行列整齐而有阵势。“飞梁”是高架的桥梁。这两句一方面写出了行军途中的艰险,另一方面也写出战士的勇敢顽强。“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军中演奏的乐曲流露出对汉土的思恋,而旌旗和铠甲都蒙上了胡霜。将士们愈是远离家乡,便愈加怀念故土。这两句是诗中的传神之笔,写得真切、感人。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这几句通过边塞的环境气候,进一步表现战士的艰辛。在疾风严寒之中,沙石飞上了天,马的身体蜷缩着,它的毛竖起来像刺猬一样,角弓也硬得拉不动了。这几句使我们想起唐代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那首诗里说:“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的《白雪歌》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亲身到过西北边疆,所以写得真切动人。鲍照只是凭想象,却也写得有声有色,是很难得的。
最后四句:“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用屈原《九歌·国殇》的典故,意思是说: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能看出臣子的气节,在世事混乱之中才能识别忠良。投躯献身报效明君,即使阵亡身为国殇也心甘情愿。结合鲍照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来看,我认为这几句不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苦战的决心,还寄寓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言外似乎有这样的意思:平日君主不善于识别和重用忠良,现在国难当头,谁有气节,谁是忠良,到战场上看吧。吴伯其曰:“是当时政令躁急,臣下有不任者,故借此以寓意。言平日无谋虑,边隙一启,曰征骑、曰分兵,皆临时周章,以敌阵之精强故也。天子之怒,固是怒敌,亦是怒将士之不灭此朝食。故从战之士相望于道。当斯时也,虽有李牧辈为将,亦不暇谋矣。死为国殇,何益于国哉!”(黄节《鲍参军诗注》引)就未免引申过分了。
鲍照的诗歌有一类学习晋宋以来的江南民歌,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他的《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代白纻曲二首》,《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一、其三等,脱胎于江南民歌对妇女的描写,专以浓词艳句描写贵妇,也属于这一类。这类诗发展下去,就成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的齐梁诗体(见《南齐书·文学传论》)。鲍照的另一类诗歌学习汉魏乐府和汉魏古诗,如《代东门行》《代放歌行》《代白头吟》《咏史》《拟古》。这些诗写得遒劲刚健。钟嵘《诗品》说他“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敖器之《敖陶孙诗评》说他“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应该是指这类作品而言。而《代出自蓟北门行》便是这类诗里比较突出的一首。这首诗没有南朝诗歌绮靡柔丽的作风,音节之高亢,气势之凌厉,风力之遒劲刚健,颇能见出建安时代的风格,在南朝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赏析2】
晋末宋初的中国诗坛,是一个酝酿孕育着丕变的时期。这时不仅产生了风格闲淡的田园诗,情韵独特的山水诗,同时也出现了格调悲壮的边塞诗。鲍照此诗,即用《出自蓟北门行》(又名《艳歌行》)的乐府旧题,转承《从军行》的宗旨,“兼言燕蓟风物及突骑勇悍之状”(《乐府解题》),是他“用十二分力量”(《鲍参军集注》“补集说”引王壬秋语)写作边塞诗的杰作。
鲍诗向有“发唱惊挺”之誉,这篇作品一开始就写出军书飞驰、烽火连天的严峻形势,把边地风云突变的紧张气氛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写敌我双方的排兵布阵、箭拔弩张。一方面是强敌乘秋高气爽大举入侵,一方面是我方从天子、使者到全体从征将士的飞骑赴救,全力御寇。行军艰苦卓绝,激战在所难免。“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边塞的恶劣气候和艰苦环境被表现得极其真切;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气概又被抒写得慷慨激昂、义薄云天。诗中多变的场景和缤纷的画面转换迅速、接踵而至,充分显示出“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的“俊逸”特色。
既为拟作,又是借言汉代朔方战事,但写来如身亲历,真实感人,其中当不免有鉴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八年(450-451)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兵马大举攻宋,以及宋军于长江沿岸猛烈抵抗终于退敌的史实。诗人在当时主张北伐,他在诗中热情讴歌为国捐躯的将士,即借此寄托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满腔激情。后来唐代李贺作《雁门太守行》,意旨、气局全从此化出,足见其影响深远。
与此诗相类,鲍照还作有一首《代陈思王白马篇》,今附于下:
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要途问边急,杂虏入云中。闭壁自往夏,清野径还冬。侨装多阙绝,旅服少裁缝。埋身守汉境,沉命对胡封。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含悲望两都,楚歌登四墉。丈夫设计误,怀恨逐边戎。弃别中国爱,邀冀胡马功。去来今何道?卑贱生所钟。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