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刘公干体原文
效刘公干体(其三)
鲍 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注释】
1、龙山:指逴龙之山。《楚辞·大招》王逸注:“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
2、晨:一作“辰”。“艳阳天”,指春日。
3、末二句言当桃李盛开的时节无所容朔雪的皎洁。
效刘公干体赏析
这诗借朔雪为比喻,言皎洁之士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其美,如世风恶劣便不得不退避。刘履《选诗补注》说“此明远被间见疏而作”,是可能的。原诗五首,这是第三首,取喻和结构似学刘桢《赠从弟三首》(“凤凰集南岳”)。
《效刘公干体》是鲍照的一个组诗。全诗共五首,是模仿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字公干)的《赠从弟诗》所作。刘桢的《赠从弟诗》是五言诗,共三首,分别以萍藻、松、凤凰比喻其从弟的品性,希望从弟在政治上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实际上也是表达他自己固守清高,择主而事的心迹。我们这里所选的是鲍照拟作中的第三首,他所模仿的也恰好是刘桢原诗的第三首,刘桢的诗是这样的:“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那么,鲍照的拟作又说了些什么呢?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作品的起首四句便把人们的神思带入了北国风光、飞雪千里的悠远意境,凸现出朔雪矫健晶莹的风姿。这雪花像生机勃勃的小精灵,在北地寒风的鼓荡下弥漫了千里原野。它越过龙山,在“人君听治正坐”的两楹前翩翩起舞,何等妩媚,何等洒脱。作者为什么这样竭力描绘朔雪美丽高洁的形象呢?咏物是为了寄情,如果我们结合鲍照的境遇来看,便可懂得作者是在以雪自喻,朔雪正是鲍照的自我写照。
鲍照生活在南朝刘宋时期,这是一个士族专权的时代,一切都是凭着门第安排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那个时代的写真。出身寒微的鲍照因此而备受压抑,处处碰壁,一辈子郁郁不得志,这便使人想到了朔雪所由生成的恶劣环境。然而越是冰寒彻骨的恶劣气候,越能见出雪的晶莹剔透,越能见出雪的勃勃的生命力和美丽的风采。鲍照正是以朔雪的洁白比喻自己高尚的品质;以朔雪的气势象征自己横溢的才华。鲍照的诗曾被后人赞为“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陆时雍《诗境总论》),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帜,而且他始终满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南史》本传)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那妩媚奇矫的雪花一样,将才华现于君主面前啊。读到此处,我们不能不关心起朔雪的命运来。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如果说前四句是形象的描绘,这四句就是哲理的概括;前四句气势一脉贯注,这四句则形成了情感上的跌宕,在笔锋的逆转中,写下了满腔的悲愤。作者塑造了另一种喻体——桃李与朔雪相对照,用桃李娇艳的俗媚对朔雪洁白的奇矫,以两种不同色彩、不同气质的物象象征两种不同的人格。正如清人曾国藩所言,鲍照是“以朔雪自比其岁寒皎洁之性,以桃李比侧媚之子希世取宠者。”而“皎洁不成妍”的朔雪则象征了鲍照的悲剧结局。
鲍照悲愤地指出:桃李取代朔雪是借助了时序的迁移,是由于“居势使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揭文》),进而抨击了那种“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士族制度。从左思的诗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亦可看到这种不平和愤懑乃是六朝时寒门知识分子很普遍的心态。另一方面,作者借朔雪的悲剧写自己的命运,控诉了统治者的寡恩薄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的君主们是致使“自古圣贤尽贫贱”的主要原因,也是致使高洁之士难守孤贞的主要原因。鲍照作中书舍人时,为了不忤怒自恃才高的宋世祖,只能作些“多鄙言累句”的文章以示“才尽”,作者所说的“皎洁不成妍”除了对寡恩的君主的指责,也暗含了对自己不得不苟且于世的哀婉和痛惜。读到此处,我们怎能不与作者共愤慨、同悲叹!
这首诗的语言明白浅易,而其构景、设喻却异常鲜活、生动,完全靠内在的情感内蕴掀起波澜,造成跌宕,以平常的自然之理揭示深刻的人生经验,故方植之称赞鲍照此诗“诗体仗气极似公干,特雕润过公干矣”。王应麟《诗薮》中更是高度评价了鲍照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昭明文选》中《效刘公干体》独录此首,亦有道理。
(王齐)
【诗人名片】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家世贫贱。临川王义庆任命他为国侍郎,宋文帝迁为中书舍人。后临海王子顼镇荆州,鲍照为前军参军。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在刘宋一代的诗人中最为特出。七言诗到他手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