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还都道中作诗原文
浔阳还都道中作诗
鲍 照
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芦洲。
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
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
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
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
登舻眺淮甸,掩泣望荆流。
绝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
倏悲坐还合,俄思甚兼秋。
未尝违户庭,安能千里游。
谁令乏古节,贻此越乡忧。
浔阳还都道中作诗赏析
此诗收入《文选》卷二七,编入“行旅”类,标明它是旅途上的即景抒情诗。至于编年,则依吴汝纶《古诗钞》所定,写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为鲍照初仕时期的作品。
鲍照家世贫贱,其初次出仕,在元嘉十六年(439)。这年,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出镇江州,引鲍照为佐吏,鲍照遂至浔阳,进入临川王刘义庆幕下。次年,义庆自江州移镇南兖州。南兖州是侨置州郡,晋宋时期,寄治于建康。府主移镇,府吏随行,鲍照又随义庆回到建康。这就是诗题中前四字“浔阳还都”的具体内容。
刘义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幼弟刘道规的养子。道规封为临川王,无子,以其兄道怜之子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爱好文学,尊贤礼士,在宗室诸王中特见敬重。鲍照初仕遇到这样一个府主,气味相投,仕途遇合,不为失意。然而鲍照此番毕竟是初仕,以二十多岁的年纪,离家远宦,且在甫满一年之后,又要随府主转移,东西颠顿,南北奔波,因此,旅途道路之中,自不免有些怅悯了。
诗作所叙写的,是作者随府主离开江州进入宣州境内的一段感受。前半十句叙事写景,后半十句写景抒情,以写景为贯穿。
起首“昨夜”“今旦”二句,叙说水程之上,夜宿晓行,途程紧迫。这里,揭过始发江州一段,直叙宣州以下。这是因为:江水自江州以下,汇集了三江九派,挟带着彭蠡震泽,水势奔腾,风烟迷漫,可以形于吟咏;且宣州去京都建康已近,正可借景以言情。“南陵”,县名,属宣州宣城郡,在长江左岸。“芦洲”,芦荻之洲。上下句不以地名为对,古诗有此体例。“客行”二句,点明涉险前进的缘由:虽谓客行,却是官程;官程自有期限,因而不能稍稍滞留。“侵星”犹言披星戴月,“毕景”犹言日落西山。披星解舟登程,日落恐失前侣,真可谓途程急紧了。“鳞鳞”以下四句,承“毕景”句而来,是写江上晚景。“鳞鳞”,云片稠叠之貌。“猎猎”,风声。“遒”,强劲。“腾沙”,飞沙。“翻浪”,卷浪。值得玩味的是:这四句状物绘景的句子,在“夕云”“晚风”“腾沙”“翻浪”之后,添出“白鸥”,意致十分蕴藉。诗意言:白鸥,水禽也,日居于水,能识水之性,与惊涛骇浪相狎,此其天然;而诗人自己,乃被仕宦所羁绊,官事鞅掌,奔命不暇,视鸥鸟之浮游江湖、自由放浪,竟欣羡不已……绘景置境,传神入妙。在作者虽不曾明言,在读者却不容轻易放过。
下半十句写景抒情跃入新的层次。极写远眺、回顾以及四望之景。“登舻眺淮甸”一句是说在船首远眺建康方向。“舻”,船首刺棹处。“淮甸”,《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今苏北一带,是诗人和他的府主的去向。“掩泣望荆流”一句是说回顾来路江州方向,禁不住掩涕而泣。“荆流”,是古人对武昌至九江一段江水的称谓。“绝目”二句又写四望之景。“绝目”,犹言尽力张望。“远烟”,远处烟岚。张望远处,烟岚飘浮,因而触发以下六句抒情。“倏悲”,倏忽而来的悲思。“俄思”,俄顷兴起的思念。其实“倏悲”和“俄思”都是一个意思,即顷刻间的悲感和思念。“坐还合”,旧注引《庄子》外篇:“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以为是坐忘其悲之意。这是因为把“坐”字看得太死,且与上下意均不切合。引《庄子》为证,也觉过于求深,现在不取这种理解。其实,“坐”乃实词虚用。“坐,犹遂也;顿也;遽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还”,读作“旋”。“坐还合”一气读,即遽速聚合之意。“倏悲坐还合”承“眺淮甸”句说,意思是眺望淮海去路,倏忽而来的悲思遽速聚合心头。下句“俄思甚兼秋”承“望荆流”句说,意思是想起江州旧僚,仍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语出《诗经》,兼秋即三秋之意)的系念。“未尝”以下四句,诗意明显,意谓自幼未尝违离家乡,如何能遽然适应此千里宦游?若果当初能守古人不出户庭(《周易》:“不出户庭,无咎。”)的志节,则不致有此越乡背井的愁苦。
据传记载,鲍照是东海郡人,在今江苏北部一带。此次他随临川王刘义庆还都,而家园也在邻近。仕途迁转的感恨既多,而乡关之思自然也十分浓重了。
赏读此诗,我们注意到,除个别句子外,全用对偶句法。联系这种句法的来龙去脉,鲍照的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原来行旅之作,自晋宋以来,习用对偶句式,如太康诗人潘岳、陆机,就有不少这类句法的行旅诗。但潘、陆之句,如“幽谷茂纤葛,峻岩敷荣条。落英陨林阯,飞茎秀陵乔。”(潘岳《河阳县作》)“谷风拂修薄,油云翳高岑。亹亹孤兽骋,嘤嘤思鸟吟。”(陆机《赴太子洗马时作诗》)这些句段,都是使用对偶句的典型句式。然而修辞过于纤巧,生僻之字也较多。其后南朝宋初诗人谢灵运,又把双声叠韵融入写景对偶句,如“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过始宁墅》),“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对偶句的形式和技巧,愈加繁复。鲍照生活在南朝刘宋后期,其行旅诗如本篇所显示者,虽也多写景对偶之句,但不似颜延之、谢灵运那样喜用生僻典故,也不似潘岳、陆机那样纤密工巧,而是写得比较通脱秀逸,符合后来沈约所标帜的“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颜氏家训》引沈隐侯曰)。这说明,鲍照处南朝宋,虽列名于“元嘉三雄”,与颜、谢相并,实则于颜、谢的风尚,有因有革,有继承,有变化,正在酝酿准备着诗体的空前变革——永明体的产生,是一个变革过渡时期的重要诗家。
(安 旗 韩小默)
【诗人名片】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家世贫贱。临川王义庆任命他为国侍郎,宋文帝迁为中书舍人。后临海王子顼镇荆州,鲍照为前军参军。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在刘宋一代的诗人中最为特出。七言诗到他手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