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十四》(君不见少壮从军去)原文赏析-鲍照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21:56

拟行路难原文

拟行路难(其十四)

鲍 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拟行路难·其十四》(君不见少壮从军去)原文赏析-鲍照古诗-南北朝诗歌

拟行路难赏析

本诗录自《乐府诗集》卷七十《杂曲歌辞》十,是鲍作《拟行路难》的第十四首,它是一首反映战争之苦的诗。鲍照生活在南朝宋文帝时代。宋文帝凭借富强的国力,经常出兵击魏,想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北魏也每每南侵,因而,南北经常发生战争。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正式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450—451年,南朝宋与北魏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魏太武帝率十万大兵攻宋悬瓠城(今河南上蔡县东)不克。宋文帝发十万大兵分数路北伐,魏发兵号称百万应战。魏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不克;复攻盱眙,又不克;乃南下至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境),声言要渡长江。宋也大举北进,收复陕城和潼关。结果,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在每次战争中,北魏都掳掠大批南朝臣民和战俘北徙,给南方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这首《拟行路难》所反映的现实,与当时南北对立、战争频仍的局面是分不开的。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这两句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这也让人很自然地想到《诗经·豳风·东山》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无论是《东山》也好,还是《十五从军征》也好,尽管“伊威在室,蟏蛸在户”“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总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而这首诗中的主人公却是“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归”。这两句诗虽脱胎于《十五从军征》,但一个是“始得归”,一个是“不得归”。一字之更,却深化了主题。这也恰恰是当时南北历代长期对立、连年战争不断的概括反映。

次四句承“流离”二字而言,具体写“流离”异乡凄凉之苦。“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一个皓首暮年的老兵,独处异地,由于黄河、关隘相阻,遥远的故乡渺无音讯。日也相隔,夜也相隔。日相隔,说明欲归不得。夜相隔,则更进一层,说明梦断河关,连梦里回去也无可能,只好孤独地久处异域。那么,异域的情况又如何呢?“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异域的朔风萧瑟令人心寒,自己像白云一样飘荡无所归依。听胡笳哀鸣,更感到边地酷寒。边地气寒而内心更寒,胡笳声哀而内心更哀。显然,诗人善于选取典型事物,描绘典型环境,同时采用移情手法,写景,写物,写声,都注入了诗人深厚的主观感情,使意与境、情与景,和谐地融汇成一体。

又四句写思乡的心情。“听此愁人兮奈何”是《楚辞·九歌·大司命》的原句,引来作上句“胡笳哀急”的引申。“此”,指上句“胡笳哀急”,听此更引起对家乡的思念,产生许多哀愁。这又如何解脱呢?“登山远望得留颜。”此句似从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句化来。“登山远望”,是遥望家乡,目的在于消忧解愁。愁消忧解,因能延寿,故曰“得留颜”,意即让颜面迟变衰老。其实,忧也难消,颜也难留。征夫登山远望,并不能望到遥远的故乡,见到的只能是胡马悲鸣,尸骨遍野。因而,所得到的感受,却是“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自己将同其他士卒一样葬身于胡马之迹,见到妻子实在是不可能的了。征夫对返回故乡已绝望到了极点,最后发出哀鸣:“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男子汉一生坎坷不平,历尽艰辛,像《古诗十九首》说的,“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能让忧愁久久摧抑自己,起而长叹罢了。这长长的哀叹,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兵,在朔风呼啸的边塞,背倚广袤的大漠,翘首南望,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而挥泪,时而嗟叹。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人愤慨造成这种悲剧的当时南北对立、民族间大屠杀的残酷现实!这首诗共十二句,开头两句点明主题,次四句具体描绘身居异乡流离之苦,又四句写征夫思乡之情,结尾两句写征夫嗟叹久不得归。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密,过渡自然。情景交融,语言优美,自然流畅,体现了鲍诗“俊逸”的风格,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殷呈祥)

【诗人名片】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家世贫贱。临川王义庆任命他为国侍郎,宋文帝迁为中书舍人。后临海王子顼镇荆州,鲍照为前军参军。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在刘宋一代的诗人中最为特出。七言诗到他手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更多鲍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