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杨子岸》古诗赏析-鲍溶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21:50

泊杨子岸原文

泊杨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作者】

*鲍溶,字德源,元和四年(809)进士,其余不详。

《泊杨子岸》古诗赏析-鲍溶作品

泊杨子岸赏析

古代的下层文士,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经常要奔走他乡,辗转漂泊,所谓“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渐惯了单寒羁旅”,都是其典型写照。本诗的作者鲍溶,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初隐江南山中避地,家贫苦,劲气不挠。羁旅四方,登临怀昔,皆古今绝唱……卒飘蓬薄宦,客死三川。”这首诗,就是他“羁旅四方”途中所作的“绝唱”之一。

题作“泊杨子岸”,据首联“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看来,作者当是离开“江南避地”北上,路过扬州杨子县,夜泊津渡而写下此诗的。“维扬郡”,即扬州。因为《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的话,而在《毛诗》中,凡《尚书》中的“惟”字都写作“维”,所以“维扬”就成为扬州的代称。“杨子”,县名,属扬州。隋末杜伏威曾置戍守于此,名杨子镇。唐高宗末期,废镇置县,因镇为名。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之交,为南北交通枢纽。“杨”字,后通作“扬”。

首联是说,刚刚离开隐居之处不久,来到杨子县津渡;沿着运河北上,家乡便越来越远了。作者在诗的开头就强调这种背井离乡的感受,给全诗涂上了一层凄迷低回的色调。回头看首句头的“才”字与二句尾的“遥”字,两相呼应,下得极有分量: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那么日后旅程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想而知了吗?

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惜墨如金,读者的情绪一下子就受到感染,起法高妙。

颔联描绘所见之景。“林藏初霁雨”,大意是说,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都被雨水洗过,远远望去,树色更为苍翠浓郁。一个“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如果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的枝叶上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但诗人并不是在近处来看单棵树木,而是远望一片树林,而大片树林所挂的水珠是无法分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团苍翠的、湿漉漉、雾蒙蒙的大概罢了。如此可见“藏”字下得极妙。“风退欲归潮”,大意是说,雨晴风起,风吹江面,因为下雨而新涨的潮水已开始减退。这就形象地刻画出风吹潮涌的景观。而雨后风起,又为结句的“寒气”埋下伏笔。这两句所写两岸树木及江湖的景观,紧紧把握住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鲜明,诗意清新。

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江火明沙岸”,写入夜之后,周围的景物已看不清楚,只有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照亮了沙岸。唐人诗中写江上渔火,颇多名句,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张祜《题金陵津渡》),等等,意境之美,各有千秋。“江火明沙岸”的意境近于杜诗,而着意还在于“明沙岸”,从而引起下句“云帆碍浦桥”。诗人借着渔火之光,突然发现,近岸的桥下停泊的船只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经密集如云。一个“碍”字,形容船多所造成的拥挤感,准确生动地勾画出杨子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

尾联“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客衣”,点出作者的游子身份;“薄”字形容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作者羁旅途中的艰辛,隐发漂泊失意之叹。两句似对非对,意味尤长。

(任国绪)

【相关阅读】

更多鲍溶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