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21:37

买花作品原文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释】

帝城:指唐代的京都长安。春欲暮:将近春末时节。

度:来来往往。

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

酬直:所付的价钱。直:即“值”。

灼灼:形容花的艳盛。

戋戋:浅小,此处可引申为“少数”。

幄幕:帐篷。庇:保护。

【译文】

京城又到了暮春时节,车马喧闹奔驰,往来不休,人们都说现在正是牡丹花盛开的时候,相约着一起去买牡丹花。牡丹花的价格并不固定,主要看花朵的多寡。一百朵鲜艳的红花,价格相当于二十五匹帛。要卖的花上面均遮起帷幕、周围又编起篱笆来加以保护。将牡丹花从卖花处移栽过来,需要为牡丹花洒上水、给花的根部封上泥,才能使花色鲜艳如故。家家户户都以养牡丹花为风俗,人人执迷不悟。有一个务农的老者,偶然来到了卖花的地方。看到这火暴的场面,老者独自低着头,发出了无人理解的叹息:一丛浓艳的花的价钱,竟能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啊!

买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买花赏析评点

【赏析1】

首句点明时令是“春暮时”,地点在“帝城”。“春欲暮”之时,农事加倍繁忙。而长安城却“喧喧车马度”,到处都是买花卖花的景象。“贵贱无常价”四句是说一些贵族子弟为买花毫不吝啬,挥金如土。更可怕的是,城中家家都以买花养花为俗,执迷不悟。于是,诗人最后借“田舍翁”的叹息,揭示出这些买花钱都是从人民身上榨取的,劳动人民才是这些买花钱的真正承担者!

买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赏析2】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二十五匹帛,其昂贵何等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不都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霍松林)

买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赏析3】

《买花》是《秦中吟》组诗中的一首。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值)数万者。”这首诗就真切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从内容上看,本诗可分为两部分,自首句至“人人迷不悟”以上的十四句,是第一部分,浓墨重彩极尽铺陈;自“有一田舍翁”以下的六句,为第二部分,白描勾勒以少胜多。

暮春时节,也正是青黄不接的农忙时分,长安城内却车马喧嚣熙来攘往,繁华的街道和鼎沸的声音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诗人用平静的笔调将中心事件娓娓道出:“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所有的人都在为同一件事着迷痴狂——暮春的暖风中,牡丹正盛,我们一起去买牡丹吧!作者似乎有意在渲染这种表面上的热烈与祥和,给人留下非太平盛世不能如此的感叹。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别有用心地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为后文的转折预先埋下了伏笔。

继而作者分别用同样的手法大肆渲染了高价买花和精心移花这两个细节。买花的人争先恐后,花的价格自然也就随行就市、水涨船高,买家只选称心的牡丹,根本不在乎价格的高低贵贱,以至于出现了“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这样叹为观止的现象。“戋戋”,众多貌。“一束”,是五匹。“素”,白色的丝织品。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牡丹,竟然卖到二十五匹帛的价钱!每一株花都被精心地呵护,上面支起帐篷(“幄幕”),四周又用篱笆围上,防晒、挡风、遮雨,继而浇水、培土,细心移栽,歆享无微不至的关怀。

所有这些虽然极尽铺陈,但也只是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轻描淡写地表露出作者的主观倾向。正欲感慨,作者忽然发现一位穿着异于买花人的庄稼汉(“田舍翁”)偶来此处,看见达官贵人如此挥金如土,他只得低头默默长叹,那些“迷不悟”的“人人”全然没有闲情去理会他的长吁短叹,更不会有人懂得他的心思。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这一特写镜头,在这花市上,大概他是唯一一位能理解田舍翁的人——当自己和一家老小拼死拼活地一年忙到头,到头来还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这些城里的贵人们却有这么多的闲钱来随意挥霍,“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深色牡丹花的价格,竟然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暮春时分,正是庄稼人披星戴月抢种抢播的农忙时节,可是“帝城”中的富贵人家,也正忙得不可开交,买花、护花、移花、赏花,而他们所花费的哪一项不是来自田舍翁们辛勤血汗的劳动果实,哪一项不是来自他们节衣缩食缴纳上来的赋税呀?作者对买花者的批判,对田舍翁的同情,对世道不公的愤恨,在此借助田舍翁的感叹全盘托出。

全诗通过一种人人都习以为常的风俗,开掘出鲜明重大的社会主题。从暮春时节由来已久的高价买花事件中,诗人却看出社会的不平等,看出尖锐的阶级矛盾。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用他为民请命的诗歌,实践着自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文学主张。

(殷志佳)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