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读元九诗原文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译文】
我拿着你的诗集在灯前认真品读,读完时蜡烛也快燃尽天还没有亮。眼睛疲惫吹灭了灯在黑暗中静坐,只听得风吹波浪不断拍打在船壁上。
舟中读元九诗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寂寞的谪戍旅途中所作。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得罪朝中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诗人想起了先于自己遭贬的好友元稹,于是在这个深秋的夜晚,他借着灯光,细细品读元稹的诗卷,写下了这首诗。
整首诗对诗人在船中灯下捧读友人诗卷的情景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由此诗人抒发了心中的万般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深沉、真挚的思念。
前三句中,句句都有一个“灯”字:第一个“灯”字,是掌灯夜读,从中可见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迫切;第二个“灯”字,是诗人读到灯残时分,时间之久正表明思念之久;第三个“灯”字,是灭灯暗坐,此刻体现出的是思念的深和苦。诗人对好友的思念由迫切到久再到深和苦,感情程度层层加深,这正是三个“灯”字连用的妙处所在。最后一句是对环境的描写,内含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惊涛骇浪既是当时诗人身边险恶的政治环境的写照,同时又是诗人心中激愤之情的映射。这激愤中既有为公的正义之情,又有于私的不平之意,二者如两股小溪汇成一股强大的河流,泛起阵阵波涛,无法平息。其中含义耐人寻味。
全诗的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前三句蓄势,在叙事中抒情:用“灯残”、“诗尽”、“眼痛”、“暗坐”等环境、氛围、色彩,渲染出一种浓郁的凄凉、悲苦之情,带给读者一种沉重的感觉;后一句厚积薄发,在“逆风吹浪打船声”中,将诗人的悲愤、思念之情释放出来,犹如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这首诗的音律有着明显的特点:诗人以“灯”作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连用三个“灯”字,句句紧密相连,读来自然流畅,毫无重复之感,对诗歌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诗人名片】
白居易(约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考取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曾担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赞善大夫。后因上书发表议论得罪朝廷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迁忠州刺史。唐穆宗初年,被任命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后上书请求到外地任职,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受秘书监诏命,升任为刑部侍郎,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信佛,定居于洛阳。他常与元稹吟诗作赋,唱和往来,世称“元白”;与刘禹锡亦有诗作相酬咏,世称“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