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将军原文
曹将军
安如山
将军精悍姿,齿齿碎铁石。
在昔童稚中,但闻饱经术。
纵横骋柔翰,丹雘间金碧。
有司塞明昭,敝邑屈词伯。
芹香春水生,冠玉侍重席。
脱略章句陋,搜抉穷理窟。
未及文化成,其如王土窄!
丈夫报主怨,岂必蒙清秩。
苍然请去位,满面秋栗烈。
纠合熊虎群,旌旆扬广陌。
正当摩厉间,一鼓拔劲敌。
屯兵沔水源,千里斧截截。
浩荡排烟旻,西极安屼嵲。
奈何国无人,腐儒秉旄钺。
赏予入私门,金汤授盗贼。
公时奋臂争,反遭献玉刖。
三军视马首,恸哭天下壁。
功成坐龃龉,愤怒须插戟。
中宵拔剑赴,肃肃整劲翮。
吐气风云生,搴旗陷坚列。
贯穿死生地,蹀血天地黑。
势虽众寡悬,形未雌雄决。
路穷断首尾,众尽乃手格。
岂知龙虎逝,黯淡山川色。
百万尚震惊,呜呼死诸葛。
长城但自坏,千古痛稠结。
肉食无远谋,野史有直笔。
酒酣歌节士,皛皛霜月白。
【注释】
柔翰:毛笔。
丹雘:油漆用的红色颜料。
重席:古代的坐席,以多寡分尊卑。因而重席指被人尊敬的人。
截:同截。截截:犹言察察,这里是鲜明的意思。
献玉刖:指卞和献玉反遭刖刑的故事。
皛(xiǎo)皛:皎洁。
曹将军赏析
曹将军即曹友闻,宋末同庆府(治所在今甘肃成县)栗亭县人,字允叔。宝庆二年(1226)进士,初授绵竹尉,改辟天水军教授。元军南下,曹友闻在秦填、同庆、阶州、青野原、阳平关、仙人关等地的战斗中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才能,为南宋赢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因而被授予眉州防御使、左骁卫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等一大堆头衔。不久,在保卫大安的战斗中,由于不懂军事的制置使赵彦呐一意孤行,置友闻于强敌之下,力战,死之。安如山的《曹将军》既是一篇用诗歌形式为他写的传记,又是一首英雄主义的颂歌。其中不少生动、详细的描写还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
全诗分四段。
开头到“搜抉穷理窟”为第一段,写友闻同元军交手以前的生活。这一段的结构十分巧妙。从时间、经历着眼,每六句各成一层:前一层写步入仕途之前,后一层写从政以后。但另换一个角度看,则第一、二句与其下十句各成整体:前两句写友闻的武将风貌,后十句写他的学问文章。若按后一种结构方式理解,那么第七、八句中的“塞”字、“屈”字就十分重要———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曹友闻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带兵杀敌的良将,现在却只能作一名教导诸生、掌管课试的教授,这中间有对友闻文章经术的褒奖,又有对其不得任用的惋惜,自然还为下文的描写作了极好的铺垫。
“未及文化成”到“西极安屼嵲”为第二段,写友闻在同庆、阶州一带战斗中的不凡身手和赫赫战功,照应首句的“精悍姿”。这一段抛开具体战役,而以高度概括的笔触突出曹友闻的种种品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为国尽忠、不图名利,韬略在胸、指挥若定,威风凛凛、善于克敌制胜的指挥官形象。具体描写中有肖像(“满面”句),有议论(“丈夫”两句);有战前的切磋(“正当”句),有战时的场面(“纠合”两句),也有休战时的军容(“千里”句);有关于胜利的描写(“一鼓”句),还有对胜利后形势的展望(“浩荡”两句),写得充实整炼而又极尽变化,深得诗歌叙事之三昧。
“奈何国无人”至“千古痛稠结”为第三段,详写大安之战与曹友闻的壮烈牺牲。当时元军进逼蜀门,赵彦呐传檄曹友闻据守大安,以保入蜀要道。友闻驰书彦呐说:“沔阳,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又有曹万、王宣首尾应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势平旷,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但是,“彦呐不以为然,一日持小红牌来速者七。”(《宋史·曹友闻传》)曹友闻不得已,只好移兵大安。战斗中他虽巧用计谋,但终因寡不敌众,结果全军覆没。在关键时刻,友闻面对强敌,“极口诟骂,杀所乘马以示必死”,最后与弟曹万同时殉难。这第三段又可分三层理解:“奈何国无人”到“愤怒须插戟”写驻兵大安、沔阳之争,只是诗中舍弃了争论过程的叙述,而用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判清了是非。诗中写赵彦呐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方法:首言“腐儒”,还不过只是个不懂军事的糊涂虫;继言“赏予入私门”,则暴露了他趁国难以肥私的丑恶灵魂。让这种人来“秉旄钺”,“金汤授盗贼”自是必然结果。诗人用赵彦呐的形象,客观上还揭露了南宋末年军界的现实。对于曹友闻,这一层里仅用一个动作描写(“奋臂争”)、一个外貌刻画(“须插戟”)和一个群众场面(“三军”二句),便深刻揭示了一个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在这种极难处理的时刻的内心世界。从“中宵拔剑赴”到“众尽乃手格”写战斗场面。这一层同第二段对战斗的描写形成强烈对照:第二段写胜利,因而有一股不可阻挡的豪迈气势;这一层写失败,所以处处潜伏着悲凉的阴影。比如,同是写友闻,第二段说“苍然请去位,满面秋栗烈”,写得主动、坚定、胸有成竹;这一层说“中宵拔剑赴,肃肃整劲翮”,则更多地表现了他怀愤上阵的情态和以死报国的决心。又如,同是写战争,第二段说“正当摩厉间,一鼓拔劲敌”,情绪是那样昂扬;这层说“贯穿死生地,蹀血天地黑”,天地也为之变色。“岂知龙虎逝”以下六句写主人公殉难。这六句中三句取比,三句抒情。在叙事将终之际,在主人公牺牲以后,诗篇改用这种饱含感情的笔墨,是很能打动读者的。“死诸葛”用诸葛亮死后三军百姓痛哭的故事,“长城坏”用檀道济临死前自称“万里长城”事。诸葛亮为蜀国重臣,曹友闻镇守蜀门正如南宋长城,所以诗中用这两个典故是非常贴切的。
“肉食无远谋”以下四句为第四段。这一段用议论的方式结束全篇,继承了《史记》以来在传记之后加写“赞语”的传统,既抒发感想,又表明写作意图,是叙事诗的结尾法。“肉食”句用《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典故。诗人把“肉食”与“野史”并提,表达了对赵彦呐一类在位者的鄙视和自己写《曹将军》诗的意图。末二句一方面用酒酣作歌、仰首望天稍稍松弛气氛,一方面又让读者在掩卷之后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地。
我国古代叙事诗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篇幅短小,只述写故事的大略梗概,抒情性强。这首诗正继承了这一传统。不同的是常见的叙事诗由于篇幅限制,总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作为表现对象,而此诗独能在二百八十字中概括主人公的一生,并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既完整又丰满,这在宋人的叙事诗中是罕见的。
(李济阻)
【作者】
安如山:生卒年不详。字汝止,广汉(今属四川)人。善击剑,左右射,读经史百氏之书。端平元年(1234),安抚曹友闻辟掌书记,不起。后东下,老于会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