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扇·折桂令·问秦淮原文
挑花扇·折桂令·问秦淮
清·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挑花扇·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几年前曾去过南京,因行程紧,不过是匆匆而过的一瞥,并未如愿将印象中的景致细细游览一番。南京,我还是喜欢称之为金陵,这两个字中,有声色犬马的过往,有纸醉金迷的繁华,有灯火阑珊的绮丽,还有国破家亡的苦难。那段埋藏在金陵城中的斑驳记忆,一直安静地停留在泛黄的纸张中,等着我去翻阅。当年的六朝金粉,何其耀眼,昔日的秦淮八艳,何其夺目。花开花落,灿烂的往昔终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零落成泥,为我留下了一抹余香。
秦淮八艳似乎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记忆,秦淮河畔,画舫奢华,灯火阑珊,她们肆意绽放在那个临近苦难的年代,绚烂、闪耀,成了当时昏暗中为数不多的色彩。对于秦淮河的衰败,我始终记得《桃花扇》结尾的这段唱词:“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这就是《桃花扇》的最终结局,明朝灭亡后,南曲师傅苏昆生回到了金陵,面对满布疮痍的萧条景象,又回忆起昔日繁华的秦淮河,今昔对比如此明显。只因国破家亡,朝代更替,一切都变了样。秦淮水榭的花,再不复当时芬芳。
《桃花扇》这部戏曲在清代是十分有名的,和《西厢记》、《牡丹亭》等杜撰的故事不一样,《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虽然也有为了推动故事发展而加入的戏份,但里面几乎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存在、发生过的。为了写出这部戏,孔尚任花了十余年时间,多次考证、修改、易稿,费劲了心血。对于他人而言,或许这只是一部戏剧,但是之于孔尚任,这是历史的缩影。从秦淮河畔的爱情故事还有金陵城的衰败,他想让人看到的是明朝的覆灭还有百姓的苦难。爱情是主线,而孔尚任最想表达的心声,并非爱情。
《桃花扇》问世之前,李香君虽然是秦淮河畔的名妓,但在秦淮八艳中光环并不是最闪亮的。秦淮八艳,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陈圆圆能让见惯了美人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相貌自是不在话下;董小宛和冒辟疆的爱情故事也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李香君和秦淮八艳的其他几位,旗鼓相当,但是和名头最盛的陈圆圆、董小宛相比,可能还稍微逊色那么一点。然而《桃花扇》一唱,她一下子成了众所周知的义妓。
因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跟崔莺莺和张生,还有杜丽娘和柳梦梅不同,自始至终都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乱世的爱情,又有几个能够圆满的?在孔尚任的笔下,李香君和侯方域重逢,但感慨于国家覆灭,江山易主,二人看破红尘,双双出家去了。不论结局怎样,李香君的命运都是以悲剧收场的。若换作其他的时代背景,她和侯方域或许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奈何大明江山毁于一旦,能为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前提都随之化为灰烬。
苏昆生是《桃花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当时著名的南曲歌唱家,和李香君亦师亦友,李香君和侯方域所经历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苏昆生就像摄像机的镜头,孔尚任通过他将明朝灭亡后的秦淮景象展现在众人的面前。故事的结尾,苏昆生重回金陵,和当时另一位艺人柳敬亭有了一段让人心酸的对话:
“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那皇城如何?”
“那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菜了。”
孔尚任在苏昆生的话语中加入了“满地蒿菜”一句,他想表达的,正是《黍离》的悲哀。周大夫经过昔日的宗庙,只见曾经神圣庄严的地方长满了糜子,一片萧瑟。同样,苏昆生眼中,昔日华丽的宫殿倒塌,只留下满地的蒿菜。《折桂令·问情怀》所唱的,是苏昆生心中的悲哀,也是生活在当时的万千百姓的悲哀。
当年苏昆生在秦淮河表演,秦淮水岸何其繁华,没想到几年后回来,看见的却是破纸窗迎风萧瑟作响,凄凉光景任谁见了都会觉得辛酸。当年美丽多才的歌女们无影无踪,再也听不到丝竹的余音。即便是碰上端阳、重九这样盛大的节日,也不见曾经一半的热闹了。谁能相信,眼前门可罗雀的地方就是六朝金粉繁盛地,纸醉金迷的秦淮河呢?远看秦淮河两岸,黄花开放,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本该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还记得往日的春天,秦淮河也是一派旺盛的“春”色啊。
四季风景不停地变化,春天依旧充满朝气,从来不会为人事的改变而有一丁点的改变。人事的衰败和自然界的繁盛一对比,更体现出一种凄凉之感。可生逢乱世,谁有能力去改变什么呢?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物是人非,空余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