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18:38

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

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紫陌红尘,风云变幻。有晴空万里,就有雨雪纷纷;有水榭歌台,就有断壁残垣;有花事如梦,就有冷月无声;有春江水暖,就有西风萧瑟。世事如风,心随事转。万丈红尘,没有几个人能避免心事变迁。总是在不经意间,我们从田园走到荒野,从欢喜走到悲伤。相聚别离、得到失去,总是让我们的心事如水中浮萍,漂漂荡荡,没有着落。

这世上,总有人向往山水林泉,却又总是放不下。放不下繁华中的灯红酒绿,也就触不到山水间的清风明月;放不下城市里的车水马龙,也就遇不到渔火灯帆。草青人远,一流冷涧;柴扉茅屋,清茶淡酒。这样的情致,虽然让人流连,却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领略。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停留在繁华的迷梦里。

当然,还必须明白,即使是在远离喧嚣的云水之间,也仍有月圆月缺、天晴天阴。若不是心性恬淡,纵然是去到那里,心事也还是会浮沉起落。去留无意,宠辱不惊,这样的心境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就会觉得这首诗很平常,很难读出其中的妙处。但是当你跟随诗人的脚步,去到那山间,看到那茅屋,聆听那风声,就会蓦然间明白,原来这里真有妙趣。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沉的夕阳、长夜的明月,其实就在那里,但是忙于俗务的我们,有几人能静下心来驻足欣赏,有几人能澄清杂念为之沉醉?很多时候,我们走过之后,回头才发现,原来路上曾有最美的风景,可是我们已经错过。

邱为,苏州嘉兴人。曾多次参加科举不中,于是回归山野苦读数年,天宝初年终于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右庶子,贞元四年辞官还家,此时他已八十有余。他与王维、刘长卿相交甚厚,多有唱和。九十六岁去世,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诗人。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邱为心境淡泊,有隐逸情怀。恬淡从容的人,不会时常为俗世挂怀,也就不会有太多悲欢苦乐的变换。那些到耄耋之年仍旧硬朗明净、仍旧谈笑风生的人,哪个不是淡泊名利,哪个不是云淡风轻?相反,随世事变幻而心事浮沉的那些人,总是悲伤寥落、憔悴不堪。生于尘世,真的需要几分恬淡、几分悠然。

这次,为了寻访那个让他景仰的隐士,邱为不辞辛劳,走了几十里的山路。终于,他出现在山顶,见到了那座茅屋。所谓山高人为峰,在那样的绝顶,自是览众山而觉渺小,心怀也会因此无比开阔。这里,有的是清风白云、绿树飞鸟,少的是俗世纷扰、喧嚣烦恼。对于隐士来说,这里无疑是极佳的去处。我想,诗人来到这里,不只是为了寻访隐士,更是为了寻访那份安恬和自在。

既然是隐居,就不需要世间人们为之痴迷的那些俗物,比如香车宝马,比如美服华屋。一间茅屋,一窗明月;几段清风,几卷诗书,足可以沉醉无边。心若清雅,无须外物衬托,自有性灵高贵;心若鄙俗,纵有锦衣华服,仍是廉价不堪。在这里,邱为所见的隐士居室,就是那样简单,茅屋之内,除了案几,几无他物。倘若这里有任何奢华之物,诗人恐怕就会失去来时的兴致。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许多年前学习贾岛这首《寻隐者不遇》的时候,老师讲得不甚了了,自己听得懵懵懂懂。那时候,绝不会明白,隐居山中是何种况味,云深之处是何种意境。多年以后,经历了许多事,终于知道,山水之间,白云深处,有的不是风景,而是清静与闲逸。

那里,贾岛虽然未见隐者,至少还有童子可问,知其去处;这里,邱为所在的地方,却连个童仆都没有。敲门的时候,无人应答,门上无锁,可推门而入。对于隐者来说,没有俗念,没有牵绊,也就无须计较、无须防范。山间水畔,他可以自由来去,飘飘洒洒。隐逸风范,就是如此。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对着那间茅屋,诗人开始推断隐者的去向。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这就是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或是山野竹林,或是云下青溪,远离尘嚣的地方,处处都可以停留。诗人做这样的推断,是因为在他心中,也有着同样的情致。对于山间明月、茅屋清风,他何尝不是心向往之。泛舟湖上,蓑笠江雪,这样的情境,其实也是诗人的理想。

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那份景仰之情,失落之心不会没有。这样的境遇我们也常有,当你终于找到闲情逸致,想要领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清淡意味,却很不幸地逢着阴云密布,遇到浪急风高,于是,月光隐没,涟漪不见。这样的情境,任谁都会失落。可是在这里,诗人的低落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他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仿佛突然遇见,雨中草色,窗里松声。原来,诗人所在的地方,本就是草色青翠、青松掩映,更有细雨沾衣、闲花落地,这何尝不是如梦的画境。于是,诗人的悻悻之情刹那间消逝,只留下蓦然间的沉醉。

由访人变成问景,由失望变得满足,这样的转变,只因突然间的视野开阔。这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我们也都有过。在某个路口、某个转角、某个黄昏、某个瞬间,仰望天空,回首往事,我们会突然发现,那些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真的没有必要。只须抬头,就能遇见日光倾城;只须遥望,就能看到烟雨彩虹。之所以有太多烦乱和忧愁,是因为我们总喜欢低头沉湎,忘记了远方。

此时的邱为,在幽静的风景里停驻着,无比惬意,无比开阔。在这里,他可以安静地坐下,听风看雨,隐者的闲逸情致已在心中,便没有了寻而不得的遗憾之感。当我们置身芳草泉流之间,身心也会像他那样被荡涤,变得澄澈清明。因为那草色,因为那松声,诗人突然间了悟,明白了清静无为的禅理。于是,此行也就再无缺憾。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是的,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已经足够。见与不见,得与不得,总是让人迷惘。而诗人瞬间了悟,只因他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他去寻访隐士,而他自己,分明也是远离尘嚣的隐逸高士。其实,他所寻找的,就是遗世独立的清静和幽雅。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若能有这样的心境,面对世事浮沉,面对沧海桑田,也就不会有太多沉郁悲伤。恬淡而生,静默而死,应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世间纷扰太多、离散太多、变幻太多,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淡定从容。于是,就算隐于林泉,山高水远、月白风清,也总免不了落寞惆怅。行于尘世,我们终须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