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原文
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赏析
在王世懋的《艺圃撷余》中有一句极其有趣的话:“古人云:秀色若可餐也。余谓此言唯毛嫱、西施、昭君、太真、曹植、谢朓、李白、王维可以当之。”
前四位乃毛嫱、西施、王昭君、杨贵妃四位大美人,后四位,却是曹植、谢朓、李白、王维四位男子。
曹植当首位,足见其容貌俊秀。
这篇《白马篇》属于《杂歌曲·齐瑟行》,是曹植少年时的作品,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极有代表性。
与曹丕的清淡婉约不同,曹植的诗风向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是曹操的幼子,因为年幼而从未上过战场,亲眼看着战争呼啸、父亲年老的曹植,那种渴望出征战斗的心情,全都寄托在了他的诗歌上。
真正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声——曹植高昂坚毅的少年之心,也如白马奔驰。
高大纯白的骏马,配着金色的马鞍,向着西北奔驰而去,若要问是谁家的男子,乃是幽并两地的游侠。
自幼就离家去往战乱之地,名扬边陲。
幽并,是指幽州和并州,是过去燕国和赵国的领地,曾经有很多游侠都出自这两国,包括当年“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点名幽州和并州,则是为了说明这位游侠有很深的家学渊源。
从白马的飞驰姿态,脑海中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骑马之人英武高大的形象。而白马更有忠烈、坚定的意象,对渴望“立功于圣世”的曹植来说,白马这个意象,用得巧妙无比。
而“连翩西北驰”则显示了战争的急迫、军事的紧急。白马飞驰而过,西北尘烟纷纷起,仅两句,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战争气氛。
每天无论是早晨还是晚上,手上都握着弓箭,箭矢纷纷而出,从无落空。
左手控着弓,右手发羽箭,左右开弓,皆游刃有余。
仰手能接住飞来的弓箭,俯身可以射乱敌军的坐骑。
敏捷胜过猿猴,彪悍英勇像是豹子和蛟龙。
这个游侠练骑射技艺非常刻苦,并且警觉性非常高,弓不离手,一为勤奋,二为警惕。射出的箭矢连续不绝,纷纷疾驰,说明游侠杀敌之多。
而且他骑射技术高超,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
短短四句,既赞扬了游侠的勤奋刻苦,又说明了他的经验丰富,为国杀敌名声何来,又赞美了他高超的骑射技术,还说他敏捷胜过猴子,英勇堪比豹子和蛟龙,一瞬间,一位骑着宝马的英武少年的形象,就在眼前跃然而出。
边城多有紧急的战事,敌军数次来袭,常常有羽信从北方传来,一旦收到传信,便要上马冲上高堤,长驱直入匈奴之地,凌驾于鲜卑之上。
“数”说明了战事的频繁,“厉马登高堤”说明了游侠上马之快,为国而战的义不容辞和英勇无畏。
其实匈奴与鲜卑都只是意象,并非具体敌人,曹植此刻点名这两个在历史上颇为凶悍的民族,又让游侠“蹈”和“凌”,更加突出了这位骑着白马的游侠的英勇。
将身家性命放置刀尖,性命何曾属于过自己?
父母尚且无法顾及,更不用说妻子儿女。
既然已经被编入了壮士的名册,参与到战争中来,就不能在心中存有顾念和私心。
为国而战斗,随时准备因为国难而捐躯,把死亡看做自己的归宿。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曹植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一生都没有机会真正地上战场,在他年少得意之时,因为年纪最幼而被留在军后,在曹丕登基之后,他更没有发挥所学的机会,军权必须掌握在帝王手中,他心里再清楚明白不过。
所以他所有的抱负、所有的才华,全都投注笔端,在政治上的无所适从,让他在文学上走上了巅峰。南朝宋的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他曾经也想过,白马为骑,腰佩宝剑,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然而这却是一个连战死机会也无的男子,他直到死,都被困在封地里,挣脱不了半分。
也许对他来说,死更是一种解脱——在梦里,我化长风,我执长剑,我牵白马,无拘无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