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古诗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17:39

赠少年原文

赠少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古诗赏析

赠少年赏析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讶异于此诗竟是出自温庭筠之手。印象当中,温庭筠精通音律,他的诗词多旖旎之风,辞藻华丽,词多写女子闺阁情事,风格浓艳精巧,亦有清新明快的,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是现存词数量最多的唐朝诗人,他所作的大多数词,都被收入《花间集》。

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所以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可是他的诗词内容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

对于这样一个在印象当中常常以写闺怨诗词而著名的人,笔下能有这样一首别具风格的诗,令我感到分外惊喜。

温庭筠生于晚唐时期,关于他的生卒年,史籍无载,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他和李商隐齐名,被人称为“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称为“花间派”的鼻祖。在词史上,温庭筠又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来有人将他的诗词编辑成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

这首诗的大意应为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写及“淮阴市”,道出了相逢又离别的地点,同时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因此,他与少年知音人在高楼之上,明月之下,对酒放歌,诉豪情壮志,慷慨高歌。

在温庭筠的作品当中少有这样壮志豪情的诗句,这样的话看起来那么放荡不羁,活脱脱就是一个纨绔子弟的模样,仿佛写活了他,就立在你的眼前,眉眼间皆露风流之姿,对于他人的嘲讽与劝告皆是付诸笑谈之中。

他有着惊世的才华,放荡了大半辈子,年近四十才开始应举,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身边的数十人要么被杀,要么被逐,随后庄恪太子又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就已经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应举没有考中之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了。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温庭筠四十一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和李绅认识了,可以说是老朋友了。到唐懿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五十五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

如此看来,温庭筠当时的确有错在先,在考场上暗中帮助别人,就是现在的考试作弊,考试作弊不被考官逐出考场就奇怪了。这也是温庭筠自己弄砸了事情,也怪不得沈询了。

温庭筠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把规矩条文当一回事,可是偏偏又一生都被规矩条文束手束脚的。其实,官场并不适合他。而这样一个人,偏偏又想为国做事,就不免会比别人难走得多。

因此,沦落江湖,政治失意,在这样秋风萧瑟的时节,便更加能触动这个客游他乡的游子的愁肠了。而他却一反常态,弃婉约而拾豪放,一挥而就。这首诗用韩信的典故来寄托怀抱,且不露痕迹,将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

然而放浪形骸的他,终究还是一生都纠缠在政治当中,在捣乱考场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辗转几年变迁,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在第二年的时候,又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做了这样一件事,在他的主试下,这场考试与以往的都不太相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然而这一个举动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

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他去方城时,写了一首诗,说道:“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冬终于抑郁而死。

《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只是不知道是到了方城后不久去世的,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时,另一首诗中又写道:“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因为他不懂阿谀奉承,不愿意巴结权贵,在政治上的打压致使他一生的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也造成了他的晚年比前半生更加艰辛的经历。他不似他人,将满腔的报国之情袒露,将报国无门的愤怒写入诗词,而是将这样的感情隐藏了起来。然而他看透了前半生,却终究看不透后半生。尽管如此,却依旧挡不住他在文学上的大放异彩。

世人或许会说他傻,即便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也犯不着与权贵作对,这样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私以为,像温庭筠这样看似纨绔子弟一般的浪荡子,心中永远都存在着一个无法动摇的信念。别人触碰不得,更玷污不得他心里唯一干净美好的信仰。

更多温庭筠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