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17:13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曲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如临水照花,在盛唐的诗坛里,流光潋滟,艳光四射: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似是同潮水一起涌出来的,缓缓照耀了整个海面。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水波潋滟,浮光如彩,无论哪一处的江水都被月光照得明亮动人。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那霜轻薄得好似要腾空欲飞。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真切,混沌一片,盈盈相协。

江水、天空凝成一色,一丝尘灰也无,整个天空中,只有一轮皎洁的孤月高悬空中。是谁在江边第一次见到月亮升起?又是什么时候,这月轮第一次照在人的身影上?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起起落落,总是那样相像,好似从来不曾改变似的。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流淌着,流水一浪送一浪。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随意谈着梦中落下的花,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全诗,最著名的便是那几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个问题,堪称千古一问。

唐汝询曾在《唐诗解》中这样剖析此诗:

此望月而思家也。言月明而当春水方盛之时,随波万里,靡所不照。霜流沙白,状其光也。因言月之照人,莫辨其始。人有变更,月长皎洁,我不知为谁而输光乎?所见惟江流不返耳。又睹孤云之飞而想今夕,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己与室家是也。遂叙闺中怅望之情,久客思家之意。因落月而念归路之遥,恨不能乘月而归,徒对此江树而含情也。

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此诗几乎已达极致,而其中典故的化用,也都灵活恰当,妙笔生花。

“鸿雁长飞光不度”一句中化用了鸿雁的典故,意思是,鸿雁早已离去,无法替我传达思念。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古人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

而“鸿雁”这一典故,最早却是在汉书中记载,《汉书·苏武传》上记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苏武在贝尔加湖牧羊十九年后,大汉要迎他回归故国,单于却扣留不放,声称苏武已死,而苏武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利用鸿雁传递了自己的讯息,向汉昭帝证明了自己的存在,“鸿雁传书”由此而来。

“鱼龙潜跃水成文”,则指,鱼龙潜入水中藏了起来,水面上只留下浅浅水纹。这里的鱼龙,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

将典故化用于无形,可见张若虚用词之巧妙。

王尧衢对此诗,则另有别解:

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

细细读来,当真如此,越是品味,便能琢磨出更多的意味。

而在此之前,隋炀帝杨广就已写过一首同名《春江花月夜》的诗: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做创作的艳曲,但在杨广的笔下,却是清正刚健,雅云天成,虽只四句,却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很少有人知道,正是杨广的这首短小精悍的《春江花月夜》,如抛砖引玉一般,令张若虚如梦初醒,一扫唐初的艳媚词风,写出了这一曲名动古今的唐诗孤篇。

起句首写暮霭下的江面,令人想起那一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而此时的江面,水波不兴,江边春花开得正好,正是“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一番江南好风光。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则更为刚健和开阔,月光随水波摇曳,星光映着潮水,寥寥几句,将水波浮光,春江月夜的景色一笔写尽。

再细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字里行间,无不有杨广这四句诗的踪迹藏匿其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更是深得其精髓。

牛顿曾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张若虚未必不是如此,若无杨广的“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便没有他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或者,这个“人”便是杨广也未可说。

然而杨广的诗里到底带着帝王的王者之气,“将月”“带星”,豪气万千,而张若虚的诗则显得纤美而细致许多,透着一个诗人的浪漫。正是因为如此,《春江花月夜》才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

更多张若虚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