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并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也很少有人会去庆祝。不过在古代,民间百姓却特别重视这个日子。李清照《醉花阴》中写“佳节又重阳”,可见在当时重阳节和中秋节、端午节差不多,都属于比较隆重的“佳节”。
在重阳节这一天,古人以登高远望、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方式来纪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就是这一习俗。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阳节这一天,独居夔州的杜甫登上高峰,远眺秋景。眼前的景象似乎和他的心情一样萧索:天高风急,猿猴的呼啸声中蕴藏悲哀,孤舟沙白,沙鸥在水上盘旋不去。无边的落叶纷纷扬扬飘落,奔腾不止的长江滚滚而来……
写落叶,杜甫没有用“树叶”或“落叶”,用的却是“落木”二字。这令我想到了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较之树叶,木叶似乎更符合古典诗词所含有的那种韵味。
前两句十四个字,杜甫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这本是十分常见的六种景物,然而串连在一起,各自后面再加上形容词,一下子就凄凉了很多,尽是萧索的感觉。杜甫出生在河南省巩县,而夔州在四川,二地相隔千万里,在这重阳佳节,他却离家如此之遥远,在异乡饱受思乡之苦。当时的他年事已高(五十六岁在现代并不算高龄,但古人寿命不长,这个年纪已经算比较大了),身体也不好,经常患病,所以就更加渴望能够回到家乡的亲朋好友身边。然而现实和理想永远相距甚远,他独自登上高台,在萧索的景色中哀叹自己的凄凉,因而有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叹息。鬓发已苍苍,家国依然未安定,年老的他心中渐渐失去了希望,不得已放下浇愁的酒杯。
和李白相比,杜甫的遭遇要坎坷许多。后来的事暂且不提,李白前期生活在安逸的世道,被玉真公主所推崇,被贺知章所称赞,被唐玄宗所赏识,一生也算是大大地风光过了。然而杜甫生活的主要年代,国家衰落,战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漂泊东西。他空有一番志向,却被时局所逼迫,唯有用笔记录下自己所看见的。他写的诗大多是反应当时百姓的疾苦,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的原因。
杜甫的晚年生活得十分凄苦,他的生活情境以及心情在诗中都体现出来。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也是他重阳登高后一年所写的《登岳阳楼》所表达的感情和这首诗相差无几: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游岳阳楼时所写,他孑然一身,以前的亲友也很少联系了,年迈多病的他只有孤零零的小舟相伴。关山以北还在打仗,不能回去,他只能倚着窗伤心流泪。
都说人一旦上了年纪就特别渴望亲情,喜欢子孙儿女承欢膝下,共享天伦。处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社会,别说天伦之乐了,过几天安逸日子恐怕都是奢望。杜甫很明白自己当时的处境,妻子儿女不在身边,他逃到成都本想能有安定的生活,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只能四处漂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为千古绝唱,不过杜甫没有想到,就在他在写下这首诗的两年后,病死湘江之上,结束了凄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