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原文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赏析
看到这首诗,记忆一下子倒退回了年幼时期。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脑,每天写完作业之后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跟隔壁小朋友一起玩各种游戏,老鹰捉小鸡啊,捉迷藏啊,钻稻草堆啊,等等。到了夜幕降临,明月升起,几个人一起围坐在小溪边数星星看月亮。对着星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对着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儿时的我并不知道月亮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大人们告诉我,月亮里面住着一位很美丽的仙女,名字叫嫦娥,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有个叫吴刚的男人每天拿着斧子砍树,嫦娥养的玉兔就把掉下来的桂皮拿来捣药。然后我似懂非懂地仔细盯着月亮看,看到上面颜色暗的部分还惊喜地宣布,我能看见那棵桂花树,就是不知道嫦娥什么时候出来。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等到嫦娥出来。长大后我才明白,月亮上颜色暗的部分是环形山的阴影,并非桂花树。
我们虽然长大了,童话却再也不存在了。任何我们认为很神奇的东西,总会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来打破我们的幻想。
古人和今人差不多,也有着儿时望月的记忆。年幼时的李白还未如后来那般博学多才,他不认识月亮,便把月亮唤作白玉盘。夜空之中唯一的亮色,叫白玉盘确实挺形象的。而他同时又怀疑这个白玉盘是飞在空中的瑶台。瑶台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即仙界。古代诗人大多向往神仙世界,歌颂瑶台的诗句也有不少。
遥望着高空中悬挂的月亮,年幼的李白心想,那月中的神仙是垂着双脚的吗?月中的桂花树为什么是圆圆的?月中玉兔捣药是要给谁吃?这一连串都是儿时困扰我们的问题。不过这里的“垂两足”一开始令我感到疑惑,我不能想象神仙们“垂两足”是怎样一种状态,难不成是坐在树上挂着两条腿?这也未免太不端庄了吧。古代的神话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月亮出来的时候,最先能看到的是神仙的两只脚,然后是全身,紧接着才是桂花树和捣药的玉兔。李白所问的“垂两足”,应该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月中的桂花树是圆的这一说法,我觉得大概因为月亮是圆的,桂花树长在月亮里面,所以看上去才会像圆的吧。
不过月亮也不是每天都圆的,苏轼也说,月有阴晴圆缺。不过年少无知时谁也不知道这个道理,我小时候听过最多的说法就是天狗吃月亮,说的是日蚀。李白诗中所说的是蟾蜍把月亮啃得残缺不全,因而月亮就没有圆的时候那样明亮了。《五经通义》中说,月亮里面住着玉兔和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嫦娥住的广寒宫被叫做蟾宫,也有用蟾宫来指代月亮的。
也是因为月中有蟾蜍的这一传说,月亮由圆变弯的时候,才会被认为是蟾蜍所啃食。有人认为,李白写蟾蜍啃食皎洁的月亮,其实是暗讽唐玄宗晚年时期的昏庸,把国家治理得不够好,不再像大唐盛世那么光明。
诗的前半部分还是很轻快的,讲述的是小时候一些天真的想法,写到蟾蜍啃食月亮之后,整首诗也像是来了一个转折。在写完月亮之后,继而又提到了后羿射日的典故。
后羿是嫦娥的丈夫。传说当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把土地烤得都快焦了,人间寸草不生,百姓也都活不下去了。这时后羿横空出世,他一下子射下了其中的九个太阳,人间又恢复了太平。
然而像后羿这样的英雄也只有神话故事中才会出现。朝廷昏暗,奸臣当道,整个大唐盛世被搞得乌烟瘴气,一派混乱。这样的乱世,却没能生出一位拯救江山社稷的英雄,有识之士有心无力,只能眼看着国家一日日衰落。
月亮已经模糊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还是远远地走开吧。这是太白心中的哀叹,国家就如同这被啃食而变模糊的月亮,越看越令人感到心忧。可是身为臣子的他却无能为力,心中想着放下却始终放不下,没有一日不为国家的未来所担忧。这样的忧伤愁苦是如此折磨人,直教人肝肠寸断。
似乎从“蟾蜍食月”之后,情感一下子由轻快转变为沉闷,所叙之事也由月亮仙境变成昏暗的时世。在叙述国家衰落的同时,诗人也瞬间从儿时的美好回忆中脱离出来,为江山为社稷心忧、断肠。
“朗月行”原是乐府诗题,南北朝诗人鲍照曾写过《朗月行》:
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
靓妆坐帷里,当户弄清弦。鬓夺卫女迅,体绝飞燕先。
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酒至颜自解,声和心亦宣。
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
鲍照的这首诗,主要描写月亮升起的时候,美丽的女子临窗而坐,抚琴而歌的情形。到李白之时,作了同样的题目的乐府诗,因而在“朗月行”前加了个“古”字,以示区别。
整首诗,李白延续了他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天马行空的想象,浪漫神奇的神仙世界,天真无邪的儿时幻想,叙事抒情合二为一,把夜空中的月亮刻画得十分传神,同时又以蟾蜍食月暗讽了昏暗的朝廷,也表达了他的忧心和愁苦。
年幼时的世界总是那样纯净无瑕,长大以后,该变的全都变了,月亮却没变,依旧皎洁无瑕,夜夜光洒人间。望着那一轮圆月,多多少少会想起儿时的纯洁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