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原文
临江仙
北宋·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临江仙赏析
我觉得“邂逅”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无论两个人最终能否走到一起,多年以后,偶尔回想起和曾经爱过的人初次相见时的场景,恍然如梦,也不知那次见面是偶然还是冥冥之中天注定。《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看,几千年前的人就已经觉得邂逅是一件很美的事了,尤其是邂逅心仪之人。
晏几道这阕词,是为他曾邂逅的一位女子所写。他们的第一次相见,这位姑娘正在阶前与其他女孩子斗草,她们玩得喜笑颜开,不亦乐乎。而他则站在一旁默默看着,不知不觉中竟然被姑娘的喜悦感染了,没由来的,他心底涌上一阵欢愉。
最初,姑娘并未察觉有人在一旁观看,一心全扑在斗草的游戏上,想方设法想赢了这次比赛。等到游戏结束时,她发现身边有一位翩翩公子正出神地盯着自己看,霎时间羞红了脸。彼时他们还是少男少女,天真烂漫,这样的初遇算不上特别浪漫动人,却是属于他们两个人共同的美好回忆。哪怕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当她看到他人斗草,也会回忆起,曾经的她是他眼中最美丽的风景。
春去秋来,转眼便到了乞巧节,乞巧节的另一个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会更多——七夕。对于我们而言,七夕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虔诚的女孩会祈求他们保佑自己,能够与心上人长相厮守。然而在古代,姑娘们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任务,那便是穿针乞巧。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擅长织布,她能用云彩织出绚烂的锦帛,因而凡间的女子会在七夕的夜晚,于院中摆上瓜果等祭祀品,乞求织女能将技艺传授给她们,赋予她们同样的心灵手巧。乞巧节源自汉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到了南朝,齐武帝命人建层城观,到了七夕节这一天,宫女们会登楼穿针,故谓之“穿针楼”。登楼穿针的风俗一直延续了下来,在很多诗词中都能见到,比如唐人李群玉的“穿针楼上闭秋烟,织女佳期又隔年”。
他与她在七夕佳节重逢,偏偏在这个日子,难道是命中注定?还记得,那日的她穿着美丽的罗裙,裙子上沾满了花中的露水;她的头上佩戴着玉钗,走起路来玉钗在风中轻轻颤动,仿佛要飞起来一样。他不由看痴了,她亦发现了她,瞬间羞得满面通红。
晏几道必定深爱这位姑娘,他对她的印象如此深刻,就连她的衣着、头饰还有妆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绿的黛,涂抹了脂粉的脸颊上泛起了潮红。可以想象,这位害羞的姑娘,当时所化的妆容必定十分精致。古代的女孩子爱美之心可一点都不比现在的人少,她们在美容方面也着实下了功夫的。每逢喜庆的节日,她们会身着盛装,用最美的妆容去迎接这一天,词中提到的黛和粉只是最基本的化妆品。黛又称眉黛,是女子用来画眉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眉笔。汉代刘熙的《释名》云:“黛,代也。可灭眉去之,以此画代其处。”那时候的黛以黑色为主,但也有偏青、蓝、绿的颜色,词中女子用来画眉的黛,应该就是偏绿的,画上之后,眉间会沁出翠绿。古代女子所用的粉,以铅粉居多,所以会有“洗尽铅华”之说,意味不施粉黛,不加装饰。晏几道“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的外貌描写可谓十分细腻了,亦不难看出他平日接触的女子应该少不到哪儿去。
不过晏几道的运气不怎么样,他思念的女子总是不能长期陪伴在他身边。小苹如此,这位罗裙女也是如此。时光流逝,她就像流水一样不知流落到何方,回想起他们在一起的那段美好日子,快乐是如此短暂。他将她比作飘然远去的巫山女神,踪迹难寻。《高唐赋》中,巫山女神和楚王一夜云雨,从此销声匿迹,再没有出现。他心爱的女子也是如此,陪伴他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之后,不知所踪。也不知如今谁能有此幸运,得到她的相伴,但那个人绝对不是他自己。
自从分别后,晏几道常常想起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斗草阶前的邂逅,穿针楼上的重逢,她沾满花露的罗裙,她沁出翠绿的眉黛,她羞红的粉脸,还有他们执手的岁月……思念她时,他总是借酒浇愁,愁上却更生愁。每次酒醒,看着空空荡荡的房间,唯有一方屏风,空对着自己。此刻的他落寞至此,又凭什么乞求能再见到她呢?只有梦里面,他可以肆意宣泄自己的感情,跋山涉水去寻找她的芳踪倩影。春花飞雨的时候,希望能再次执起她的手,重温一遍曾经的深情。
晏几道也是个情种,他不比父亲一生太平,生活无忧,父亲给了他高贵的出身,却不能保证他一生太平。或许他天生不是富贵命,到了落魄之时,曾经喜欢的女子一个个离他而去,不知流落何处。而他每每想到她们,只能靠酒来麻痹自己,在梦中与她们相重逢。难怪他的词中总是有他思念女子的身影,她们留给他的,是他一生难忘的回忆。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纵不能长相厮守,亦难忘曾经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