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07:05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作品原文

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

清代:纳兰性德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

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

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

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

薄福荐倾城。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注释译文

【注释】

①忆江南:袁刻本作“望江南”。

②双林禅院:孙承泽《天府广记》三十八《寺庙》:“西域双林寺在阜成门外二里沟,万历四年建,佛作西番变相。”

③陆游《衰病有感》:“在家元是客,有发亦如僧。”

④孤檠:即孤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王昌龄《长信怨》:“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译文】

彻底心灰意冷,与僧人的差别只是头发尚在罢了。我们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而今生死悬隔,无法再彼此依靠。眼前的景物里,只有那盏孤灯似曾相识,勾起我对你绵长的思念。草木凋残之后,秋风凄清,越发催人伤怀。落叶扑簌簌飘坠井栏,风刚停歇,寺院的钟声就敲响了,那是我这个福薄之人所请的僧人在超度你的亡魂。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赏析评点

【赏析】

性德之妻卢氏卒后,曾厝柩于京城外双林寺,此词即写词人夜宿禅院时的伤感。陆游《衰病有感》一诗云“在家元是客,有发亦如僧”,而卢氏亡后,词人心如死灰,来到禅院也感到自己已如僧人一般。他曾经以为经过一番风雨冲刷,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的苦痛也会有所削弱。可看着枯黄的梧桐叶飘零于井栏之上,听着远处传来的隐约钟声,依然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此阕与下首同调同题,皆夜宿双林禅院时所作,皆为悼亡卢氏。不过,容若何以夜宿双林禅院,却有争议。一说卢氏灵柩暂厝此处,则两阕均当作于卢氏亡故后至下葬前这一期间,自是无疑。一说纳兰家庙在龙华寺,应当为卢氏厝柩之处,但创作时间依然可以被推定这一段。此阕有“似曾相识只孤檠”,意指又一年灯下独坐,当是卢氏卒后之次年;又说枯黄的梧桐叶飘零于井栏之上,则其时为秋天。容若说经过一番风雨冲刷,似乎应该使去年的生离死别之痛有所减弱,但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自己从苦痛中解脱出来,依然沉浸在苦痛之中,心依然如死灰。听着悠悠的钟声,依然为薄命人伤心不已。

【汇评】

赵秀亭《纳兰丛话》:“性德有双调《望江南》二首,俱作于双林禅院。……此二词,显然为悼怀卢氏之作。其可怪者,何为屡栖佛寺又何为每至佛寺辄生悼亡之感。久久寻思,始得恍然,盖卢氏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葬于十七年七月,其间一年有余,灵柩必暂厝于双林禅院也。性德不时入寺守灵,遂而有怀思诸作。《望江南》第一阕有‘暗飘金井叶’句,当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秋作;第二阕有‘忆年时’句,则必作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据《日下旧闻》、《天府广记》等载,双林禅院在阜成门外二里沟,初建于万历四年。”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饮水词笺校》谓双林禅院为卢氏厝柩之处。然而据《青衫湿遍·悼亡》:‘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可见卢氏厝柩之处,离性德家近在咫尺。什刹海近旁有龙华寺,据李雷《纳兰性德》一书说,龙华寺为纳兰家庙。因此卢氏厝柩之处,可能在龙华寺。后姜宸英在性德家中任西席,亦馆于龙华寺,以其近也。此词为悼念卢氏而作,可无疑。可能近于康熙十六年秋季。”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延伸阅读】

◆双林禅院,在北京阜成门外二里沟。清朱彝尊《日下旧闻》引刘侗《帝京景物略》:“万历四年,西竺南印土僧左吉古鲁东入中国,初息天宁寺。后过阜成门外二里沟,见一松盘覆,趺坐其下,默持《沱罗尼咒》,匝月不食……毕长侍奏之。赐织金禅衣,为建寺曰西域双林寺。”又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门头沟区清水乡上清水村西北山坡间亦有双林寺。性德妻卢氏于康熙十六年五月去世后,至十七年七月才葬于皂夹屯祖坟。《饮水词笺校》谓双林禅院为卢氏厝柩之处。然而据《青衫湿·悼亡》词:“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可见卢氏厝柩之处,离性德家近在咫尺。什刹海近旁有龙华寺,据李雷《纳兰性德》一书说,龙华寺为纳兰氏家庙。因此卢氏厝柩之处,可能在龙华寺。后姜宸英在性德家中任西席,亦馆于龙华寺,以其近也。此词为悼念卢氏而作,可无疑。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季。

更多纳兰性德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