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03:44

临江仙·孤雁作品原文

临江仙

清代:纳兰性德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临江仙·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临江仙·孤雁作品赏析

不管后人为纳兰的词作做了多少注解,终归没有人懂得他的心事。他的词集名为《饮水词》,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纳兰最终也没有寻到一个能知他冷暖的人。心事飘杳于天地之间,就像离群的孤雁。

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后人揣测这首词大概写于纳兰某次随从康熙出行或去边塞执行任务的途中,这一路上鞍马劳顿,既无妻子来嘘寒问暖,也无朋友可把酒言欢,难免旅途孤寂,心中怅然。他骑马行走在旷野中,猛然抬头看见了那只离群悲鸣的孤雁,“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这首词便成了这一段旅途的见证。

纳兰这首词妙在意象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大雁是群居的候鸟,不少人对小学课本中那篇《秋天来了》印象深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可能是很多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大雁的最初印象。一般来说,大雁在古诗词中多以“群雁”、“雁阵”出现,如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又如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纳兰此时就像是这样一只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写信这一场景让人想起了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便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这件事本平淡无奇,但一经入诗,便臻妙境。纳兰此时的心境怕与张籍是有些相似的,不过张籍“开封”是唯恐有所遗漏所以慎之又慎,而纳兰“屡易”恐怕是因为就连他自己也捋不清纷乱的愁绪吧。

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同病相怜”二字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纳兰这出身贵胄的男子心思却纤细到了极致,一只孤雁、一瓣落花皆能触动他的心神,所以他的愁情注定要比他人多、比他人沉重。晏殊在《浣溪沙》中有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一句忠告想来纳兰是听不进去的,岂止眼前人,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再也入不了他的眼,他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世界里。

生之乐趣,总大于死之哀愁。但若一个人对幸福视而不见,悲伤总如影随形,我们也只能长叹一声,为他的悲伤而悲伤了。

更多纳兰性德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