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堂春·秋海棠作品原文
荷叶杯
清代:纳兰性德
帘卷落花如雪,烟月。
谁在小红亭?玉钗敲竹乍闻声,风影略分明。
化作彩云飞去,何处?不隔枕函边,一声将息晓寒天,断肠又今年。
锦堂春·秋海棠作品赏析
写景一向都是纳兰的强项,这首《荷叶杯》以景喻相思,将落花与月夜结合得相得益彰,清幽淡雅之处隐隐透着些许沉郁,纳兰这首词,读起来如泣如诉,耐人寻味。词如其名,荷叶杯,这是很清丽的词牌名,来源于隋朝人士殷英童《采莲曲》中“荷叶捧成杯”一句,故此后便有了此名。
这首词的情感力量十分强大,虽然只读字面,并不觉得如此。但多留在心底回味几遍,便能感觉到这首词的宛转悠扬、连绵之美了。这是一首写景词,也是一首抒情词,抒发满腔抑郁、闷闷之情。
上片写幻象,在落花如雪的月夜里,朦胧中是谁伫立在小红亭里,偶尔传来几声玉钗敲竹般的声响,看去她身影历历,伫立风中。那身影蓦然化作彩云飞逝,要飞往何处?一切如梦如幻。然而与她在枕边的情义总是无法隔断、难以忘情的,道一声“珍重”,又将天明,断肠人又要在愁苦中度过一年。
唐人以荷叶为杯,将其称之为碧筒酒。古人喜欢附庸风雅,他们“接天莲叶无穷碧”“淡妆浓抹两相宜”。纳兰将此风雅延续,烟水迷蒙,可以让人们联想到许多艳美之事,“帘卷落花如雪,烟月。谁在小红亭?”一声反问拉开词的序幕,遥远的故事重回心头,纳兰这首词的意境可谓美到了极致,“落花如雪”,落花犹如雪片一样纷纷扬扬飘落,而在月色下,显得十分凄迷,纳兰用一个“烟”字去衬托“月”,使得月夜下这场落花雪更为动人心魄。
在一场华丽的雕琢布景之后,纳兰的心事隆重出场:“谁在小红亭?”一声疑问让后人读词时也疑惑不解,究竟是何种女子,竟然让纳兰如此神醉心迷。按照纳兰写这首词的时间推算,他应当是在怀念卢氏。
卢氏与纳兰的感情至深,感天动地。他们二人都是绝代佳人,真可谓是人似落花如雪,情如烟月。二人之间的情感一直被后世传唱。纳兰的痴情,卢氏的温婉,这二人似乎成了神仙眷侣的代言人,看到他们就看到了完美伴侣。
但是,越是完美的就越容易碎。卢氏的死带给纳兰很大的伤痛,他写了无数的悼亡词,只为纪念自己这位妻子。在这首词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纳兰内心的伤痛,他带着深深的怀念,写下和卢氏有关的词句。
“玉钗敲竹乍闻声,风影略分明。”这是虚写,是纳兰的想象,他仿佛看到妻子的玉钗在敲动竹竿,发出声响。风声掠过,人影憧憧,妻子似乎就在眼前不远处,向他微微一笑,鲜活的画面让整首词仿佛都活了起来。
但这毕竟是幻境,是纳兰自己的想象。妻子已经去世,怎么可能会在人世间留下任何一点影踪呢?纳兰自然也是明白这点的,于是,他的哀戚,好似天边的云彩,飞往远处,无法回还。
漫漫蓝天,小楼轻上,回忆往昔,那些过去的日子让人心里竟是如此安定。日子曾经是那般温顺,在北方这个荒芜的都市里,也曾有过一对眷侣,双宿双飞,可是而今,一切都不在了,过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化作彩云飞去,何处?”都化作了彩云飞去,飞往何处呢?放眼望去,找不到踪迹。世间的事,莫非就是如此!红颜命薄,黄沙掩埋玉体,仅仅三载光阴,便天人相隔,永无相见之日了。
在落花如雪的月夜里,纳兰的心思里全是朦胧的想念。卢氏绰绰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一声叹息,天边尽是断肠人。到底是谁寂寞?是去世的卢氏,还是仍然在世间苟活的纳兰?抑或是,这人世间,种种痴情的男女。
“不隔枕函边,一声将息晓寒天,肠断又今年。”月夜访竹,在一片夜色中思念故人。就仿佛这高洁的竹子,清洁如许,那份情感,天地可鉴。这些竹子,就好像纳兰的感情,日夜站在那里,千年不变。
这世间的情谊竟是如此不稳,忽而就永久地失去,再也看不到踪迹。但也正是如此,才更让那些痴情的人懂得情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