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古诗翻译赏析-郑畋-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时间:2024-09-01 05:36

唐诗三百首第299首郑畋的《马嵬坡》,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此诗咏玄宗与杨贵妃事,意在翻案。诗人肯定玄宗赐死杨贵妃的决策英明果断,以及为国割爱,但却一直不能忘情,为其开脱“无情”之讥。最后以陈后主失策受辱作为反衬,突出玄宗之圣明。但诗人以昏庸荒淫之陈后主与玄宗两相比衬,或亦隐含嘲讽玄宗因“难忘云雨”而误国的昏庸吧!

马嵬坡作品原文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马嵬坡》古诗翻译赏析-郑畋-唐诗三百首

马嵬坡译文注释

译文一

玄宗返回长安杨贵妃早已死,旧时恩爱难忘国家开始更新。

马嵬坡前终究是个圣明天子,否则投景阳宫井的知是何人。

译文二

玄宗返回长安的时候,杨贵妃已经死了,旧日的云雨恩情虽然难忘,国势却已更新。这终究是圣明天子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啊,你看那景阳宫前的水井内,里面又是谁呢?

注释

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陈书·后主本纪》载:“(陈)后主闻兵至,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袁宪侍侧,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又以身蔽井,后主与争久之,方得入焉。及夜,为隋军所执。”

《马嵬坡》古诗翻译赏析-郑畋-唐诗三百首

马嵬坡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诗是以唐玄宗在马嵬坡出于无奈处死杨贵妃为主题,来赞扬玄宗的溢美之作。诗极力为玄宗回护,似乎说玄宗为保江山马嵬坡赐死杨贵妃终是“圣明”之君。但是也应体味到,诗中拉来昏庸的陈后主作为唐玄宗的陪衬,其中讽意不言自明。

唐风多浪漫,是以在唐代就产生了很多相关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故事的诗篇,或哀其不幸,或讽其骄堕,或鞭笞玄宗之无情,比如最著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直言不诲地戏说本朝前代帝王风流韵事,这在唐朝以后恐怕是非常罕见的吧。此诗亦同一类,但与《长恨歌》却并不相似,虽然言及情爱,但主要议论,还在于政治上。

前半段做了两重对比,第一重是“玄宗回马”,返回长安,而同时“杨妃死”,后一重是“云雨难忘”,昔日情愫仍在,但“日月新”,也即危机终于度过,朝政得以刷新。于是即以此两重对比来引出议论,诗人认为玄宗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虽是惨事,却也是不得不为之事,从中足见玄宗之“圣明”。倘非如此,恐怕玄宗会落得陈叔宝一般的下场,成为亡国之君吧。

粗看来,此诗是颂扬玄宗杀杨妃杀得好、杀得对,认为国事本就应当高过儿女私情。据说当年陈叔宝并非一人投井,而是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等一同躲入,从诗意来看,诗人认为这便是将儿女私情凌驾于国事之上,乃至败亡。玄宗杀杨妃得脱,陈叔宝携宠妃而被俘,对比不是很鲜明吗?

然而识者皆以为,将玄宗比之于陈叔宝,就算略有所长,又能“圣明”到哪里去?此诗并非在颂扬玄宗,实是对玄宗加以淡淡的讽刺并寄予深厚的同情,知其非欲舍弃至爱,乃不得不为尔。故时人有称此诗议论正大,有宰辅之气者。可是第一流的诗篇,往往不出于宰辅之手,更不显宰辅之气,所谓宰辅之气,放诸文字上,不过四平八稳,故示宽厚公允而已,实在算不得是佳作。私以为喻称人诗,赞其有江湖气,都要比有宰辅气光彩得多。

其实此诗对比鲜明,笔法老练,也勉强可算是佳构,但议论正说不上有多精深。唐玄宗、陈后主之误国,都有宠爱女色的一面,但其罪自在其身,而并不在那些宠妃身上,玄宗不杀杨妃,国势不会更糟,后主杀了张氏、孔氏,还会有他女争宠,杀戮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马嵬驿前,六军不发,形格势禁,玄宗故不得不杀杨妃,但即便不杀,唐朝也不见得立时便亡。景阳殿上,隋军已入建康,后主即便不携妃同匿,一样迟早会被逮将出来。况且,自肃宗灵武即位,玄宗退为上皇后,叛乱平定,玄宗便无尺寸之功,而即便他返回长安,政局也只是勉强稳定下来而已,正说不上什么“日月新”,将“日月新”归功于其杀杨妃,不嫌太偏颇了些吗?

赏析二

这是一篇咏史佳作。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时,六军哗变,杀奸相杨国忠,迫使玄宗赐贵妃杨玉环自缢,史称马嵬坡事变,这是本诗的历史背景。诗的首句中,“玄宗回马”指安史之乱平定,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收复后,已成为太上皇的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当时距“杨妃死”已有多年,诗人两下并提,意在暗示玄宗得以返回长安,是以牺牲杨贵妃为代价的,可谓含义深远。唐玄宗的确是靠着牺牲杨贵妃暂时扭转局势,但一直到死,他都没能从此事造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尽管等到了“日月新”,他依然对杨贵妃念念不忘,所以诗人在此用了“云雨难忘”一词。“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合为一句,体现了玄宗矛盾复杂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可说是耐人寻味。“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在称赞玄宗临危之际,以大局为重,果断赐死杨贵妃,缓和了局面,所以堪称“圣明”,但按照第四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推测,好像又并非如此。第四句引用了陈后主的旧事。当年,隋兵攻进陈都金陵,陈后主和其宠妃张丽华躲在景阳宫井内,最终未能幸免,沦为了阶下囚。唐玄宗与杨贵妃、陈后主与张丽华,同是帝妃情事,又都曾共同面临兵戈之祸,很有可比性。玄宗没有如陈后主一般落魄,的确是件幸事,但说到“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略微强些。第三句以“圣明”一词将唐玄宗大大称赞一番,第四句却用著名的亡国之君陈后主来作比,其中的嘲讽之意,令人玩味。

那么,可以说诗人对玄宗只有讽刺、毫无同情吗?也不尽然。唐人曾将杨贵妃的死归咎于玄宗的无情无义,而本诗“云雨难忘”等语又表达了玄宗并未忘情之意,所以也可以说,“终是圣明天子事”一句隐含着希望人们体谅玄宗的意味。

清代学者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本诗对玄宗有婉讽,又隐含体谅之意,可谓既“出己意”又“用意隐然”,不愧为一首杰出的咏史诗。

《马嵬坡》古诗翻译赏析-郑畋-唐诗三百首

马嵬坡作者简介

赵嘏(约806—约852或853)

字号:字承佑

籍贯:山阳(今江苏淮安)

作品风格:圆熟精润

诗人小传:

郑畋(823年~882年),字台文,河南荥阳人,唐末宰相。他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中进士,刘瞻镇北门,辟为从事,后刘瞻为宰相,荐其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唐僖宗乾符中,他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寻出为凤翔节度使,因抵御黄巢军有功,授检校尚书左仆射。郑畋性宽厚,能诗文,《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