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6 01:21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作品原文

采桑子

清代:纳兰性德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注释译文

【注释】

①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②犀椎:犀角制的小槌,又称响犀,打击乐器方响中的一种。苏鹗《杜阳杂编》卷中:“(阿翘)俄遂进白玉方响,云本吴元济所与也,光明皎洁,可照十数步。言其犀槌,即响犀也,凡物有声,乃响应其中焉。”蒋捷《木兰花慢》:“暗冲片响,似犀椎,带月静敲秋。”

③李贺《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④偷教:偷学。《古今诗话·蔡确诗》:“蔡确贬新州,侍儿名琵琶,有鹦鹉甚慧。确每扣响板,鹦鹉呼其名。琵琶卒后,响板扣犹传呼。”

【译文】

这乐器金属表面的积年斑痕,曾经染绿过湘水女神的眉黛吧,而那斑渍如铅泪一般凝固,无从消除。是谁敲击着它,不是用犀角小槌,而是用凤凰模样的发钗,敲出一串清幽的韵律?它只应长久地陪伴在紫石端砚的旁边,它的色泽如同割取下来的一截秋潮。又是谁在偷偷地教鹦鹉说话?是方响前面那个可爱的歌女。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赏析评点

【赏析】

此为咏物词。性德明言“不是犀椎是凤翘”,意思是说看这古物的模样,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它是一只凤翘,哪里会把它当作犀椎?或者说,轻轻敲击它,发出的声响分明如凤翘的颤栗撞击。由此可见,所咏之物为方响之一种的犀椎。整首词也围绕音乐入手,先以湘妃竹,喻犀椎之外观;后以端砚秋潮,形容犀椎之色泽;所谓玉箫清韵,则是模想敲击时之清音。

咏物之作,所咏之物不详,疑为金属质地的打击乐器,古物。

此词或以为写隐秘的恋情,或以为悼亡,或以为咏物。端详词意,当以后者为是。词中明言“不是犀椎是凤翘”,意思说看这古物的模样,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它是一只凤翘,哪里会把它当做犀椎?或者说,轻轻敲击,其声响分明如凤翘的颤栗撞击。可见所咏之物为方响之一种的犀椎。整首词也主要围绕音乐人手。上片以湘妃竹,喻犀椎之浸渍。下片以端砚秋潮,形容犀椎之碧绿。玉箫清韵,则模想其敲击之清音。

【汇评】

张秉戌《纳兰词笺注》:“这首词是写一段深隐的恋情的。上片说与那可爱的人偷偷幽会的情景。下片说他们本应该成为相伴相守的伴侣,但却分离了。结二句用偷教鹦鹉学舌的痴情之举,表达了对她的刻骨相思。词很含蓄,很婉曲,但真情灼人,动人心魄。”

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此为咏物词。所咏为一金石故物,疑为玉枕或古镜。”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延伸阅读】

◎蔡确贬新州,侍儿名琵琶者随之。有鹦鹉甚慧,公每叩响板,鹦鹉传呼琵琶。后卒,误触响板,鹦鹉犹呼不已。公怏怏不乐,有诗云:“鹦鹉言犹在,琵琶事已非。伤心瘴江水,同渡不同归。”(《渊鉴类函》卷四百二十一《鸟部》四引《青林诗话》)

◎唐韦皋少游江夏,馆于姜氏。姜令小青衣玉箫祇侍,因渐有情。韦归,七年不至,玉箫遂绝食死。后再世,仍为韦侍妾。(见《云溪友议》。此处“玉箫”指死去女子。)

◎“鹦鹉”二句回忆过去,令人产生睹物思人的悲痛。

更多纳兰性德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