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23:14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原文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注释翻译

注释

薇:又名巢菜、野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荚实可食。

作止:作,长出。止,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后同。

靡〔mǐ〕室靡〔mǐ〕家:指丧失夫妇家庭之道。

猃狁〔xiǎn yǔn〕: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启居:跪和坐,泛指安居。

归聘:谓回家问安。聘,探问,问候。

阳:阳月,指农历十月。

盬〔gǔ〕:终止,停息。

孔疚:非常难过、痛苦。

常:常棣,又名唐棣、棠棣等。

路:路车,又名辂车,古代天子或诸侯贵族所乘的车。

业业:高大雄壮貌。

捷:交战获胜,一说改道行军。

骙骙〔kuí kuí〕:马行雄壮貌。

腓〔féi〕:庇护,掩护。

翼翼:整齐貌,一说雄壮貌。

象弭〔mǐ〕鱼服:象弭,以象牙装饰末稍的弓。鱼服,鱼皮制的箭袋。服,通“箙”。

日戒:日日警戒防备。

孔棘:很紧急,极紧迫。棘,通“亟”。

思:句末语气词,无实义。

雨〔yù〕:降下。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翻译

采摘巢菜采摘巢菜,巢菜也才刚刚长出。说归去吧说归去吧,整整一年仍然不能。夫妻别离丧失家道,都是因为猃狁之族。没有时间跪坐安居,都是因为猃狁之族。采摘巢菜采摘巢菜,巢菜也已生得柔嫩。说归去吧说归去吧,心中忧伤而又愁苦。忧心如焚烈烈难息,又是饥饿又是口渴。我戍守地并非固定,无法差人回家问候。采摘巢菜采摘巢菜,巢菜也已长得刚硬。说归去吧说归去吧,一年又到阳月之时。王室之事没有休止,没有时间宴然安处。忧心忡忡苦痛无比,我之远行不能归来。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它是棠棣所开之花。那辂车是何人所乘?它是君子所乘之车。战车既然已经驾起,四匹公马高大雄壮。怎么敢于定居一处?一月之中三次战胜。驾驭起那四匹公马,四匹公马身姿矫健。将帅统领依之乘车,士兵走卒靠之掩护。四匹公马整齐有序,象牙弓饰鱼皮箭袋。怎么能不天天戒备?猃狁之事十分紧急。回想昔日我离开时,只见杨柳依依摇曳。如今当我归来之日,却遇落雪霏霏飘舞。走在路上历时长久,又是口渴又是饥饿。我的心中感伤忧悲,无人能知我之哀痛!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题解赏析

解读

《采薇》描写的是一位士兵久征在外、解甲归乡的情景,是一首“行役思怀”诗。《毛诗序》认为此诗反映的是“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部分近代学者则考据称此为周宣王时之事。

本诗共分六章,每章八句,运用倒叙手法展开追忆。前三章以“采薇”起兴,用“薇”发芽、柔嫩到老化的整个生命周期,暗喻王室征战不休,戍役旷日持久,故而难以归家安居。四、五两章追述行军作战紧张激烈的生活,特别刻画驾车“四牡”,体现出威武的军容和高昂的士气。末章由追忆回到现实,通过去时杨柳和来时雨雪的对比,再加上道路难行、饥渴交加的状态,凸显了诗人对战争的怨念和对家园的哀思。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鉴赏

此诗用戍卒的口吻,在战后戍卒归家的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和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了行役之苦。

全诗分六章,每章八句。诗的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开头,用一唱三叹的复沓形式,反复吟咏。一个久戍不归的士兵,连饭也吃不饱,不得不采薇(野豌豆苗)而食,过着“载饥载渴”的生活。他渴望与家人团聚,但是一年快完了,还是没能回家。有家归不得,等于无室无家,从军出征,疲于奔命,那能过一天安定的生活?怨嗟之情,于是油然而生。诗中主人公将怨嗟之情归结到猃狁的入侵上,而不指责周天子和将帅,可谓顾大局,识大体。诗人将满腔的怨悱,表现得委婉而含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不失温柔敦厚之旨”。

前三章的写法大体一致,前四句有的用首章的原句,有的或易一句,或易一字。后四句基本上是改弦更张,转笔描写新的生活场景。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每句虽只易一字,却显示了薇菜三个不同的生长阶段,由刚刚破土而出,到幼苗的柔嫩,再到长出粗硕的梗子。时间上的递进,象喻着戍卒的久戍不归。同样,从“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物换星移,征人的痛苦也在与日俱增。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再到“忧心孔疚”,表现征人的痛苦,可谓层层递进,这就将感情的波澜,层层推向高潮。

四、五两章,追述的是从军作战的紧张的战斗生活。“彼尔维何”四句,自问自答,以兴起下文。“戎车既驾”之后,意味着即将开始的拼杀。“四牡业业”一句,以驾车雄马的高大,象喻着从军士卒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两句,写出了战斗的频仍。第五章的战斗场面,写得十分生动:主帅乘坐四匹雄马驾的戎车在车上指挥战斗,步卒随在战车后面借以隐蔽身体,并随时准备出击。“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两句,道出了军容之严整和军事器械的精良。“岂不日戒,猃狁孔棘”两句,显示出军情的紧急。

第六章在全诗中别构一体。诗人由回忆写到归途中的情景。回忆起昔之从军之时,正值美好的春天,万条杨柳,迎风披拂;今日归来,却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但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饥载渴”的生活,抚今追昔,想到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活和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谁能知道我的劳苦忧伤呢?常年从军,与家人音讯隔绝,谁又知家人的情况如何呢?“莫知我哀”四字,状写征人的忧伤之情,以少总多,真是累千百万言所难表达。

《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以称作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日后边塞诗的重要主题,它打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弦。此诗在艺术上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它创造出千古传颂的佳句。在我们文学鉴赏史上,人们刚刚知道摘句欣赏之时,便发现了《采薇》篇的佳句。《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公(指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谢安与谢玄叔侄对《诗经》佳句的欣赏,比较起来还是谢玄的鉴赏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他确实抓住了《诗经》中的最佳名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灼灼’状桃花之色,‘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杨柳依依”四字,表现杨柳之态,可以说是情貌无遗的。千百年来,人们常用折柳表示送别,又用“依依”二字表示惜别之情。

“杨柳依依”的意象,一经创造出来,便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虽经千载,也想不出更好的词来代替它。正因为这个原因,“杨柳依依”四句,成了千古不朽的名句。宋祁《宋景文笔记》卷中云:“《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宋祁认为,“杨柳依依”数句,好就好在物态描写中见人情,物中有我,景中含情。王士禛在评论谢安、谢玄及颜之推对《诗经》名句的鉴赏时说:“玄与之推所言是矣,太傅所谓‘雅人深致’,终不能喻其旨。”他同意谢玄的见解,而认为谢安的说法让人不可理解。

《采薇》在艺术上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段话常为人们所称引。

《采薇》的艺术造诣,与末章有很大关系,正如清人方玉润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诗经原始》)。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