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76首张祜的《赠内人》,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此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宫女静夜寂寞无聊的心境,代伤其身世。剔焰救蛾,正是怜它自怜,无意而有情。意味隽永,蕴藉而细腻。
赠内人作品原文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赠内人译文注释
译文一
月光从宫门前的大树上滑过,美目只望着鹭鸶双宿的巢窠。
在灯前侧身拔下头上的玉钗,挑开灯芯救出那扑火的飞蛾。
译文二
宫门旁的宫树上,月色轻轻掠过,她那娇媚的眼目啊,只望向鹭鸟眠宿的鸟巢。她还在灯影旁斜斜地拔出玉钗来,剔开烛芯的火焰,以挽救那扑火的飞蛾。
注释
内人:大内之人。大内是指皇宫,韩愈《论佛骨表》有“今闻陛下令群臣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句,因而大内之人即指宫人。《周礼·天官·寺人》有“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句,郑玄注:“内人,女御也。”另一说是指宫中的女伎,崔令钦《教坊记》载:“伎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
赠内人作品鉴赏
赏析一
此诗和前刘禹锡《春词》表现手法近似,也是通过描写动作来刻画心理,表现宫女的孤寂愁闷,抒写幽居深宫的怨情。此诗先写宫女长夜不寐,深情注视窗外树上成对栖息的白鹭,接着又写这个宫女拔下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的飞蛾,这一行动也含有深意。宫女怜悯无辜,救出飞蛾,自伤身世,因而这也表现了宫女渴望自由的意愿。全诗通过这些有深意的动作描写,展示了宫女内心的痛苦,揭示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不幸。
赏析二
诗写宫怨,第一句摹景,后三句便有主人公出场,她深夜难眠,遂用观“宿鹭窠”、“救飞蛾”来排遣惆怅情绪和无聊时光。
首先说摹景之句,因有“禁门”、“宫树”语,点明是在宫中,有“月痕过”语,点明是在晚间。晚间当眠,此内人却偏不眠,可见是心事重重,内心别有婉曲。后三句总写无聊情境,然而人在无聊之际,觉万事都可不做,又万事都可以做,她为什么做了某些事,又不做某些事呢?并非随意着笔,内中藏有深意。正如刘禹锡《春词》中“行到中庭数花朵”句,蕴含着细数青春或细数归期意,此诗后三句分两重情境,亦皆有其用意。
“惟看”一词,开始展露此内人之心曲,庭中种种景物,别皆不看,只看“宿鹭窠”,是她羡慕鹭鸟尚有归宿,而自己的归宿却不知何在。或将“宿鹭窠”解为鹭鸟交颈相眠之巢,是内人渴慕爱情意,但诗中并无相关成双的字句,又何必联想是一对鹭鸟,而非一只或者三只,或者更多呢?诗所赠的内人,不管是指宫人还是指宫伎,都与宫妃不同,她们是暂时寄身宫中,终有放还家乡的一日,故而宫中对于她们来说,只是人生之客旅,非永久之家乡,因而思得归宿,却又不知归宿何在,以是而惆怅。
后半段写内人剔灯以救飞蛾。飞蛾在晚间趋光,见烛火即扑,乃至身焦而不悟,故有“飞蛾扑火”的成语产生。此内人觉自己之进入宫廷,本意如飞蛾一般身趋光明,却难免如飞蛾一般粉身碎骨,见飞蛾而思自身,思自身而心不忍,心不忍乃拯救之。诗人之意,宫廷正如牢笼,一入此笼,则惆怅、寂寞、无聊,诸般情绪纷杂而来,却又不知前途何在,归宿何在,因而悲怆难眠。诗即描摹此种心境,救飞蛾语,独出新意,感人至深。
赏析三
本诗是一首婉转含蓄的宫怨诗,通过描写深锁宫廷的宫女百无聊赖,夜看树上鹭鸶、拔钗救飞蛾等细节,表现宫女像扑向红焰的飞蛾一样的凄苦命运。全诗词采艳丽,语意含蓄,耐人寻味。
诗的第一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诗人称门为“禁门”,称树为“宫树”,就渲染出了皇宫宫门深闭、重门紧锁的低沉气氛。“月痕过”,点出时间。但诗人称月为“月痕”,就给人以朦胧缥缈之感,同时又加了个“过”字,更有无限深意:既暗示将要出场的主人公已经因空虚无聊而伫立许久,同时也取时光流逝之意点出此人正在虚度年华。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引出了凝眸独立的主人公。“媚眼”二字,明确指出这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颇有姿色的少女。但是,这位丽人空有明丽的双眸,却看不到宫门外的世界,令人叹息。此时月光倾泻,她在看什么呢?原来是在看宿鹭的巢穴,岂止是看,简直是“惟看”。或许就是因为她身在皇宫,如陷牢狱,四周虽有佳景无限,却只有树梢上的鹭窠充满生活气息,所以才吸引了她的眼球。诗人接下来没有分析她此时的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了不尽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试着假设一下她的想法:此时月过林梢,飞鸟栖息,飞鸟尚且有个归处有个“家”,也能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那自己呢?何时才能够走出监牢,自由自在地生活?可以想见,主人公的目光,定是饱含着对自由的憧憬、对幸福的企盼。
诗的三四句场景发生改变,镜头从宫院转移到了室内,描绘了一个“斜拔玉钗救飞蛾”的近景。“斜拔玉钗”笔法极为细腻,以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动作体现出了主人公的优雅,可谓风姿绰约。而主人公做出这个动作却并非为了展示风姿,她的目的是“剔开红焰救飞蛾”。这样,一个寂寞娴静、美丽善良的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此处诗人依然没有揭示她的心理活动,但读者还是可以想象:主人公看到飞鸟归巢会羡慕飞鸟的自由,感伤自己受到禁锢,而看到飞蛾扑火或许会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是个悲剧,剔开红焰救了飞蛾既是因为同情飞蛾,大概也是因为怜惜自己吧。
赠内人作者简介
张祜(约792—约854)
字号:字承吉
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县)
作品风格:沉静浑厚
诗人小传:
张祜(约792年~约853年),字承吉,行三,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一说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他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初寓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后至长安。《唐才子传》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张祜受令狐楚推重,向朝廷上表举荐,辟诸侯府,但为元稹所排挤,宦途不顺,遂至淮南。张祜晚年,爱丹阳曲阿之地,在此隐居以终。
张祜的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尤以五言律诗成就最高。诗集共十卷四百六十八首,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