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67首韩翃的《寒食》,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寒食节一般人家只能吃冷饭。但满城花开,皇宫柳树迎风摇摆,春光明媚,成为鲜明对照。封建统治者为表示恩宠,特准在宫内点蜡烛,并送烛到五侯家。这里的汉宫实指唐宫,五侯指操纵朝政的宦官。末句实借这一具体事件进行讽刺。
寒食作品原文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译文注释
译文一
春日的京城处处飘飞落花,寒食的东风吹得宫柳斜斜。
日暮时分汉宫里分发蜡烛,轻烟缕缕散入了五侯之家。
译文二
春天的长安城啊,到处都有柳絮飞舞,正当寒食节,东风吹来,御苑的柳树都在风中横斜。天黑以后,宫中燃起蜡烛,点燃新火,这些榆柳之火的轻烟啊,一路传送到王侯贵戚的家中。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前一两日,古之习俗禁烟火,只进冷食--《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在后世的发展中更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最终与清明节合并。
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传蜡烛:唐宋时风俗,在寒食节禁火三天之后,朝廷将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五侯:指同时封侯的五人,汉时最多,比如汉成帝时候的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汉桓帝时候的梁胤、梁让、梁淑、梁忠、梁戟,梁氏灭亡后的宦官单超、徐璜、左悺、具瑗、唐衡。后即用“五侯”来指代豪门权贵。
寒食作品鉴赏
赏析一
寒食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按照习俗,寒食这一日,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由于正值阳春时节,春色宜人,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本诗便是一首描绘寒食节的佳作,韩翃也因本诗而变得家喻户晓。相传他的知制诰官职也是凭借本诗获得:韩翃早年并不得意,称病在家。一天半夜,他的好友韦贺上门道喜:“韩员外已拜官为驾部郎中知制诰。”韩翃非常吃惊,认为朋友一定是弄错了。原来,德宗曾十分赏识本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本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本诗描写京城寒食节景况,表现了春日万紫千红的优美风光。同时,诗人也以明扬暗抑的手法讽刺了封建皇帝对上层贵族及近臣的偏宠,揭露了封建社会上层贵族享有的种种特权。
前两句描写寒食时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春城”指春日里的都城长安,这两个字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飞花”即花瓣随风纷纷飘落。不说“落花”而说“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第二句专写皇城风光,这里,诗人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是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这一个典型镜头。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后两句从侧面写出了寒食节禁火的独特风俗。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除了皇宫,近侍宠臣的家庭也可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况。诗人写赐火时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之森严。“轻烟散入”四个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仿佛使人嗅到了烛烟的气味,恍如身临其境。同时,这两句诗也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有如汉末之世。诗人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喻之情,让人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赏析二
这首诗以似颂实讽、明扬暗抑的写法讽刺了封建皇帝对上层贵族及近臣的偏宠,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上层贵族享有种种特权。诗的前两句表现了春日艳丽的优美风光,看不出讽刺的意思。后两句描写皇帝挨家赏赐近臣极好的蜡烛,点燃蜡烛时轻烟飘散,表面看来也像在颂扬皇帝的恩德。但是寒食本应禁火,一般百姓家不能点灯,但皇帝却赏给少数人蜡烛,这些人家中却仍然飘动轻烟。皇帝如何偏宠,这少数阶层如何享有特权,不是分明可见吗?这种艺术手法是很高明的,传说德宗很欣赏这首诗,是因为他受了骗,错把讽刺当作歌颂了。
明人桂天祥: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批点唐诗正声》卷二十一)
唐代孟启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德宗御批提拔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与此韩翎”。这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赏析三
这首诗乃写长安城内寒食节景物,运笔流畅生动,结构严谨,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而正为其联系紧密,故可一气呵成,毫无凝滞感。对于诗境、诗趣、诗意,历代都有很多种解释,在此略加厘清。
首先,首句为“春城无处不飞花”,此“春城”即指春季的长安,“无处不”是双重否定,表明飞花满城。设想一下,街道巷陌,到处都是花瓣飘零,随风而舞,这种景致是多么美丽啊。然而可惜得很,诗人本意并非如此,试想,一城之中,哪来如许花朵,又怎可能一时俱谢,以致全城皆有飞花呢?这里的“花”,其实是指“杨花”,也就是今人所谓的“柳絮”。正当暮春,杨柳飞絮,因絮轻可飞远,故只需要不多数量的杨柳,即可导致满城飞花。
那么,到底是哪里的杨柳飞来如许飘絮呢?次句即点明:“寒食东风御柳斜”,原来是从御苑中御柳而来的。唐人爱柳,皇家御苑中多植柳树,乃有此谓。前半段的两句诗联系非常紧密,若将“飞花”误以为花瓣飘零,既于理不合,又难免有割裂之感。
诗的前半段写寒食景致,后半段则写寒食风俗,以“汉宫”以喻唐宫,寒食节后三天,宫中取榆柳之火以赐重臣,也正好和前面“御柳斜”相呼应,结构相当谨严。对于后半段所表现出来的诗意,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谓“五侯”指汉桓帝时代的宦官单超、徐璜、左悺、具瑗、唐衡,用以指代宦官,这是说本该分赐重臣的柳火,如今却用来分赐宦者,暗讽中唐以后宦官用事,掌控朝廷。另一种说法,则“五侯”只是高官显爵的指称,此意是讽刺权贵之得圣宠。私以为两种说法都不甚合适。
首先,“五侯”的典故在汉朝有很多,既可指宦官,也可指功臣、外戚,诗人为何不用别的典故来指称宦官,而要用容易引起误解、歧义的“五侯”呢?可见说“五侯”是指宦官,不甚妥帖。其次,寒食后分赐重臣榆柳之火,乃是历代沿袭的风俗,非唐代尤其是中唐时所独有,又怎能用这种惯见之事,来讽刺权贵之蒙宠呢?
故而又有人谓,此诗乃写承平气象,实与讽喻无关。虽然如此一来,诗意、格调就要降低一个层次,但不可否认,这样理解才庶几近乎诗人本意。由此又引发出一段轶事,孟棨《本事诗》记载,唐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德宗便批:“与‘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翃。”倘诗有讽喻之意,德宗非至圣之君,安得读之不怒反喜?
赏析四
“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人在首句就为我们展现了寒食节里长安城中繁花似锦,落花飘飞,热闹非凡的迷人暮春之景。诗人把春季里的长安称作“春城”,造词新颖别致,充满勃勃生机。诗人用“无处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表现效果。
“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紧扣题目,点出了写诗的时节。寒食节有折柳插门的习俗,所以,诗人着重描写柳树。在暮春时节,轻柔的东风轻拂着玉柳,柳絮在天空中到处飘舞。
诗人从概写日间长安城中的一般春色转到写“汉宫”、“五侯家”暮色中的特殊景色。“日暮汉宫传蜡烛”,寒食节这天要禁火,只有皇帝特许,皇宫才能有例外,除了皇宫,贵戚宠臣也可以受到这样的恩惠。所以,诗中写到汉宫传烛,轻烟入五侯家这一特殊景象。诗人用“传”字,既写了传递这一动态,同时也有依次赏赐的意思,体现了封建等级地位的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表现出了官员传烛的过程,那袅袅的轻烟,使人仿佛嗅到了烟气味,听到了得得的马蹄声音。此时,不禁使人联想封建社会里,等级地位的森严、皇帝的特权。中唐以来,宦官专权,政治日益腐败,就像汉末之世。
这首七绝诗,格调明快,韵味丰富。
寒食作者简介
韩翃
字号:字君平
籍贯:南阳(今属河南)
作品风格:轻巧别致
诗人小传:
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唐代宗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德宗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为德宗所赏识,拔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职终于中书舍人。
韩翃之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唐诗常识
“五唐”之论,是在盛唐与中唐之间多划分出一个转折时期,此时最著名的诗人要算是“大历十才子”,包括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还有异说,多不可信),此外还有不大为后人所知的《箧中集》(元结所辑诗集)诗人群(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