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时间:2024-09-01 05:08

唐诗三百首第264首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李龟年是开元时期著名的歌唱家,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崔九是当时殿中太监崔涤,是唐朝盛世的皇亲贵族。杜甫那时年岁虽轻,已经知名,所以能常在帝京(即长安)达官贵宅中见到李龟年并听他唱歌。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诗人和歌唱家分散漂泊,贫困不堪,四十年后竟在江南无意重逢,这时江南风景虽佳,却到落花时节了。这首诗表面上只写久别重逢,但世事沧桑,个人遭遇的感慨悲伤之情,却极为含蓄地深刻表达出来了。

江南逢李龟年作品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江南逢李龟年译文注释

译文一

当年在岐王府常和你相见,又几次在崔九堂听你歌唱。

如今正是江南美好的风景,落花时节又与你相逢他乡。

译文二

过去岐王府上经常能够见到你啊,也能在崔九家中听到你的演奏。如今正当江南地区风景如画之际,想不到在这暮春三月又能与你相遇啊。

注释

江南:长江以南,这里不是指今天苏浙一带,而是指今天湖南地区。

李龟年:盛唐时宫廷乐师,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他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岐王:即李范,为唐睿宗李旦之子,玄宗李隆基之弟,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开元十四年(726年)卒,天宝三载(743年)曾以李珍为嗣。

寻常:平常、等闲,这里是经常的意思。

崔九:有原注道:“崔九即殿中监崔涤,中书令湜之弟。”崔涤为玄宗的宠臣,后赐名为澄,亦卒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江南逢李龟年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清人何焯:四句浑浑说去,而世运之盛衰,年华之迟暮,两人之流落,俱在言表。(《义门读书记》卷五十六)

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离世。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正创作于这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后,杜甫与友人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偶然重逢。此时二人境遇相似,都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相同的境遇、凄凉的晚年生活、过往生活的巨大反差,让诗人感慨良多,就此写下本诗,借以抒发与历经苦难战乱的故人久别重逢后的沉重感受。

李龟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音乐家,长于歌唱,也会作曲,并熟知地方音乐。他在音乐上才华卓绝,所以受到了唐玄宗的垂青。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被迫流落江湘。每逢良辰美景,他便给人歌唱,听到他歌声的人,都扔掉酒杯、掩面哭泣。杜甫与李龟年初识于少年时期,当时唐朝适逢“开元盛世”。因而,在杜甫心中,李龟年与国家辉煌的历史以及自己浪漫的青少年生活是紧紧相连的。本诗充满了诗人对过往的留恋,对现实的感叹。

第一、二句,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即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因好学爱才扬名,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汇集的地方。当年诗人常常出入其间,结交李龟年这样的有才之人。而今,这已经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境,诗人只能在回忆中寻找当年的美好时光。在这追忆当中,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第三、四句,诗人停止追忆,回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大好时节,置身其中,原本应该流连美景,但诗人现在看到的却是凋零的落花和颠沛流离的白发人。哀景衬出悲情。“落花时节”里,身世之感,时代之痛,显现其中。“正是”和“又”,一转一跌,隐藏着诗人的深深慨叹。全诗未用一个伤感之字,但感伤之情却在叙述当中如涓涓细水,一点点流出,耐人寻味。

赏析二

这首诗大约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逃难到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之时所作。浅层阅读,此诗不过偶遇故人,为此而惊喜、感叹而已,其实内中蕴含有更深邃的家国之伤。

李龟年是深受唐玄宗赏识的宫廷乐师,玄宗甚至准其在长安大起宅邸。诗的前半段怀想李龟年当初在长安与皇亲显宦来往,其实是在缅怀那富足太平的开天盛世。诗的后半段所言则是今事,因为“安史之乱”,唐朝迅速衰败下去,诗人也被迫四处流浪,直至潭州,但他想不到的是,竟然又在潭州得遇李龟年。故人依稀,然而时世已改,相对唏嘘,怎能不惆怅满腔呢?但是诗中不但不言惆怅,反而说“正是江南好风景”,似甚欣悦。其实联系结句便可知,这所谓的“好风景”只是无奈苦笑而已。诗人仿佛在对李龟年说:“这真是一个好时候啊,你看你看,花都已经谢了……”

“落花时节”,既是眼前实景,也象征了繁华一时的开天盛世已落下帷幕,仿佛那春天的花朵一般,已经黯然飘逝而去了。诗的总体氛围似不甚悲,但“落花时节”四字便将隐含着的悲怆、无奈缓缓生发出来。

对于此诗的作者尚有异论。《杜诗详注》引黄鹤语:“开元十四年,公(杜甫)止十五岁,其时未有梨园弟子。公见李龟年,必在天宝十载后,诗云岐王,当指嗣岐王珍。”仇兆鳌根据黄鹤的说法,认为诗中所说“崔九堂前”也只是指崔氏旧堂罢了(岐王、崔九,皆开元十四年即卒)。因此很多人便怀疑此诗非杜甫所作。其实“寻常见”、“几度闻”只是泛指,云李龟年于开天之际,时常出入显宦之门而已,未必是诗人亲见,此等笔法,当为杜甫所作。

赏析三

本诗是今传杜甫诗中最后一首七绝,是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漂泊潭州时所作。前人推崇它是杜甫绝句诗最好的作品。前两句回忆了李龟年当年声名之盛,恩遇之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后两句是写实,即眼前的相遇情景。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端。在这里,诗人的深沉感慨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以百花凋谢象征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李龟年与诗人的飘零流离,极为含蓄蕴藉。作为一首绝句,在短小的篇幅里蕴含这样深沉丰富的感情,的确堪称唐诗绝句名篇。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杜甫漂泊到湖南潭州(今长沙市)时,遇到了流落湘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今非昔比,诗人感怀世事沧桑写下了这首怀旧诗。这首七绝,包含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前后的追忆,韵味深厚,内涵丰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主要写了杜甫早年间和李龟年交往的情景。“寻常”、“几度”都表明了李龟年常常出入于富豪权贵之间。当年,王亲贵族都爱好文艺,李龟年善唱歌,当时极富盛名,容显一时,而杜甫因才华卓著,受到岐王和崔涤的赏识,他们常常邀请杜甫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当时两人都是青春年少,踌躇满志。这也暗示着盛唐时的繁荣和兴盛,表现了诗人对盛世和平年代的无限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点出了两人再次相逢的季节和地点。看似轻松的两句,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情感。在风光秀丽的江南,看到的是花朵凋零,遇到了潦倒的朋友,不禁感伤满怀。两人经历世事沧桑,人生巨变,八年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势已衰,两人也因为战乱而各自漂泊在异地,居无定所,落魄潦倒。两位老人艰辛的经历和潦倒的晚年,也是国家由盛转衰这一历史的反映。诗人回想过去荣显时光,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境,让人无限悲哀和沉痛。

这首诗简洁凝练,高度概括,把读者带入了宏阔的历史长河中,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国情家事的巨大变化凝聚于简单景象中,举重若轻,内涵却极为丰富,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