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苕之华》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21:13

《诗经·小雅·苕之华》原文

诗经·小雅·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诗经·小雅·苕之华》注释翻译

注释

1、苕(tiáo):即凌霄,又名凌苕、紫葳。

2、牂(zāng)羊:母羊。坟:大。

3、罶(liǔ):捕鱼具。置于水中,鱼经过即捕得之。《小雅·鱼丽》:“鱼丽于罶”,《毛传》:“丽,历也。”

翻译

凌霄藤上的花,它纷纭的黄呀。心里的忧苦呀,是那样的伤呀。

凌霄藤上的花,它的叶子青青。早知我是这样,那就不如莫生。

母绵羊瘦小了只见突出大头,三颗大星静静照在捕鱼的罶。人人个个都可以吃,但是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吃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题解赏析

赏析1

《苕之华》,写的是大饥荒。根据《毛诗序》,它产生于西周末年那一忧患的年代。

“苕之华,芸其黄矣。”凌霄花儿,盛开得多么的鲜黄哟。“黄”之一字,透射出诗人对凌霄花盎然生意的一份敏锐感觉。“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紧接着的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一份关照。忧至于伤,可见其忧之深重积久。上下四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对内心同样敏锐的察照,自然的生机与内心的忧伤,形成强烈的反差。

“苕之华,其叶青青。”青青之色,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旺盛的象征。可是这生命的旺盛,如今是只属于自然了。“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到了悲呼不如无生的境地,人生之悲惨、心灵之痛苦,显然已达到人类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所谓“知我如此”,究竟状况如何?且读下章。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此二句意象极突兀,极奇特。母羊瘦小得只突出个大脑袋。那母羊默默地,全然是一副病态。这一特写画面,隐然意味着大地已无青草。三颗大星映在捕鱼罶中的水面。那水面静静地,绝对是纹丝不动。这一特写画面,分明默示了水中鱼虾已尽。两幅画面别具匠心,具有一种恐怖之感、惨淡之“美”,是饥饿的象征,是大饥荒的象征。“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朱熹《诗集传》),这才是当时自然界的真相。上二句言自然万物,下二句言人类社会。“人可以食,鲜可以饱。”人人都可以吃,可是极少有人能吃得饱。当时人们吃的是什么东西,可想而知。更何况,连那些东西也吃不饱!此二句,是大饥荒年代人类所发出的极其沉痛的呼号。透过惨淡的画面和沉痛的呼号,我们要看到那忧患的时代。

《苕之华》属诗学传统所说的变雅之诗。体会“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等诗句,诗人所忧伤的似不仅是饥荒。《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悯)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悯)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其说很值得重视。《朱子语类》指出:“周家初兴时,‘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苦底物事亦甜。及其衰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直恁地萧索。”这从诗歌比较的角度揭示了周代兴衰的历史,尤为深切。《苕之华》与变风变雅中许多作品一道,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以悯时伤乱为根本特征的变风变雅,对后世诗史实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