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原文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孤,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注释翻译
注释
1、行(háng)、将:指出征。
2、玄:赤黑色,百草由枯而烂的颜色。
3、矜(guān):通“鳏”,无妻者。征夫离家,等于无妻。
4、匪民:非人。
5、兕(sì):野牛。
6、率:循,沿着。
7、芃(péng):兽毛蓬松的样子。
8、栈:役车高高的样子。
9、周道:大路。
译文
哪有草儿不枯黄,哪有一天不奔忙。哪个人能不出征,在各个地方努力经营着生活。
哪有草儿不腐烂,哪个不是单身汉。可怜我们出征人,偏偏不被当人看待。
不是野牛不是虎,为什么总让我们出入旷野。可怜我们出征人,整天劳累如此辛苦。
狐狸尾巴毛蓬松,钻进路边深草丛。高高役车征夫坐,漫长大路没有尽头。
翻译
哪有草儿不枯黄?哪有一天不奔忙?哪个人啊不出征?往来经营奔四方。
哪有草儿不腐烂?哪个不是单身汉?可怜我们出征人,为啥不被当人看?
瞧那野牛和老虎,嬉戏旷野相奔逐。可怜我们出征人,整天劳累受辛苦!
狐狸尾巴毛蓬松,歇在路边深草丛。高高役车征夫挽,走在漫长大道中!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题解赏析
赏析1
这是《诗经·小雅》的最后一首,相传为周幽王的诗。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诗。”当时,王室衰微,四郊多垒,战乱频仍,人民普遍被强迫从军,深受战争灾难之苦,这一首诗正是当时真实情形的生动写照。
全诗以一个兵士的口气,满腔悲愤地倾诉出苦于争战的愁怨,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反映出渴望和平的心愿。首章以草枯起兴喻征人劳瘁,诉说了“万民无不从役,无一人可以幸免”的悲惨现实,道出了兵士一年四季到处奔走、经常转徙流离的苦痛。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宏大的画面:秋风肃杀,百草萎黄,狼烟四起,兵荒马乱,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一下子清晰地凸现在读者面前。这就为以下各章兵士的自我悲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深化了本诗的主题:它绝不是个别人的自怨自叹,而是整个社会的齐声呼喊。秋风凄紧之际,正是征人思家之时,因此第二章紧接着就诉说了抛妻别子、形同鳏夫的内心悲苦,这里既有兵士的涕泗,更有天下妻子儿女的无尽的泪水,一片凄凉悲怆之情,使我们仿佛听到了“野哭千家闻战伐”(杜甫《阁夜》)的悲声,令人心酸。第三章承归家不得而来,深感没有自由之苦,发出了人不如兽的慨叹。最后一章,进一步诉说了自己的劳困不息,用“行彼周道”与第一章的“经营四方”相呼应,一气流转、首尾贯通,结构十分流畅而谨严。这种结构上的特点,正与兵士的心情相一致。可以想见,在常年征战中,兵士饱尝了多少人间辛酸,内心蕴蓄着多么深沉的痛苦,如今一旦倾诉出来,怎能不像江河之水一样,不可遏止地奔泻而下!全诗章章紧扣,层层深入,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兵士倾吐苦水时的急切心情,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得充分而又深刻。
此诗在比兴的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各章开头以枯草或野兽来起兴,很符合战场环境。枯黄、腐烂的野草,自由出没的野牛、老虎,安然歇息的狐狸,都是战后旷野中常见之物,写入诗中,十分自然贴切。从这些事物中,人们好像亲眼看到了景象的荒凉、凄惨,以及战争的酷烈和人民灾难的深重。同时,作者把比和兴密切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更显得寓意深刻,富有情趣。前两章是正比,即以枯黄的野草比喻兵士的疲惫不堪、精神委顿,以腐烂的野草比喻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引起思家之念,并且,也兼有人如草芥之叹。后两章变换手法,改为反比,即以自由出入的野牛、老虎,反比兵士陷入军营的缧绁之中,丧失了人生的自由;安然歇息在草丛中的狐狸,反比兵士为战争所驱使,不得不到处忙碌奔波的痛苦。这样,人不如兽之叹,就跃然而出,使得全诗更富有悲剧气氛。本诗篇幅不长,而作者却精心组织,巧妙安排,在有限的文字中容纳了极为丰富的内容,颇具匠心。
全诗文字洗练,语言干净利索,读来铿锵有力。特别是第一、二两章总共八句,却有六个反问句,其中第一章一开始就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十分生动地表达了兵士质问的语气和愤激的心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内心的极端痛苦和对战乱的强烈憎恶。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说:“此属于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一类作品。”周室将亡,不可救矣,编诗者以此殿《小雅》之终,盖有深意存焉。